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3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集《天台教观纲宗》(5 / 6)

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积集广大资粮的机会,但是二乘人不这样想。他认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的生灭法,包括善法、包括恶法,都没有价值,都应该放弃,只有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是唯一殊胜的快乐。

所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罗汉圣人是怎么看人生的。当然这个空观的契入,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调伏对三界的攀缘。所以在攀缘心一调伏时,他的生死业力就脱落。这个是藏教的观法。

我们看通教。通教的人是比较利根,“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体空观。”

藏教人他远离三界,是从无常败坏的角度契入;通教的人是从因缘。他的空性的证得是认为,人生的所有快乐是跟因缘借来的。生命中快乐的出现,要很多因缘具足。比方说,你吃一个美好的东西,要有善业:生长在有美好东西的国度;你必须把东西买到手上;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一个美好的心情。如果你刚跟人家吵过一架,哪怕美好的东西吃了也不会快乐。

所以在整个通教的思想来看,快乐的生命要出现,是跟因缘借来的。既然是跟因缘借来的,你就不得自主,不得自在。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是借来的,它的本性就是空。

比方说,你口袋里有一千块,但是这个一千块是个结果。你怎么有一千块呢?喔,是你跟某甲借三百块,跟某乙借三百块,跟某丙借四百块,所以你才有一千块,你的一千块是这样来的。不是说你是自性有,你是因缘有。所以人生的快乐是不得自在的,要很多条件配合。

所以,通教人看得更彻底,他不仅仅是看到无常败坏,就算没有无常的干扰,你并不是有福报就有快乐,还需要很多环境跟你配合。你们一家人如果都不想快乐,你也不可能快乐的,你的快乐要具足很多的因缘才行。所以他从“因缘所生”,悟到“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他的空观是这样建立的,这样子利根就更利根了。

所以他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生死是借来的,涅槃也是借来的。因为要假借修空观才会有涅槃,你假借这个有漏的、有所得的心修善恶业才有生死嘛,所以生死涅槃都是借来的。但虽然同样是借来的,涅槃这个东西还比较安稳。虽然涅槃也是借来的,但是相对安稳,所以它是体空观。

我们把体空观也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禅宗里面的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在第一个结夏安居结束时,开示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句话就说明了体空观的真义。他认为因缘的东西,向东追求,向西追求,所有的追求都是不牢固的,只有到万里无寸草处去。所以他这个体空观就是,只有空性是人生唯一的价值。他从因缘的变化,而看到本性是空寂的。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讲人生时,从业感缘起,他等于是建立了两种对立的思考:一个是人天乘的,一昧地追求快乐;一个是二乘的,一昧地追求涅槃,这是它第一个不足的地方。当然业感缘起也有它的价值,业感缘起会让一个人开始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了,谨言慎行。不管你福报大,福报小,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那是他的事情,你会自我要求了,因为你不喜欢痛苦嘛。所以业感缘起会让一个人开始注意自己的身、口、意。

但是它不足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个,产生对立的思考。它把生死涅槃推到一种极端的对立,有你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你,让众生一定要做出选择:你选择了生命,就必须放弃涅槃;你选择涅槃,就必须放弃生命所有的因缘,这两个不能同时存在。所以这个业感缘起的不足,第一个是产生对立的思考。

第二个,范围太狭隘。它的整个生命观,只讲到三界的有漏果报,没有谈到圣人的清净功德庄严的地方。因为圣人的功德都是愿力所成,不是业力所成,所以业感缘起只谈到人生有漏的这一块、凡夫的这一块。所以你不能用业感缘起的思想去解释阿弥陀佛,不可以!你要用业感缘起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那要修到什么时候啊?不是这样子的。

成佛之道不能用业感缘起去看,业感缘起只能解释凡夫的世界。圣人的缘起是清净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的缘起,那是一种愿力的缘起。

别教是怎么看待缘起的?业感缘起不足的地方是对立思考跟范围狭隘,所以我们就应该看看第二个,佛陀对于已经接受业感缘起的人,再讲另外一个缘起叫赖耶缘起。

赖耶缘起特点,已经在弥补业感缘起的不足,尤其是在对立这一块,它开始建立一个中道平衡的思想。在赖耶缘起当中,认为生命跟涅槃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你可以同时选择生命的现象,也不会破坏你内心的涅槃。你可以安住涅槃而不用离开生死,这样的教理就更高了。

那么赖耶缘起是怎么样呢?它认为一切万法,唯独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它用心识来取代业力,所以这个思考就更高级了。业感缘起讲业力是很粗糙的东西,所以从别教的思想来看人生,会看到更深层。假如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