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水安顿好小满姐弟,时间已经不早了。给了些许银两,又告诫了一番,并答应有空便会再来看她们。
陈妙水,卧玉匆匆离开客栈,已接近天黑。找到藏衣服的稻草堆,换上宫装,赶回了宫内。
一路上所见所闻真是触目惊心,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城外更是聚集了十多万灾民,硬是把偌大的京城围个水泄不通。
“这个公良枢,真的气煞我也。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百姓困苦,官员昏庸。
如此下去别说她这个皇后之位能不能坐下去,公良枢这个皇帝能不能坐得稳都难说。”
陈妙水回到宫里气嘟嘟的,卧霜见了不明所以,不敢触陈妙水的晦气。
看来赈灾之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公良枢真是笨死了,最难的问题帮他解决了,收个尾都收不好。
陈妙水心中一边咒骂着公良枢,一边梳理着前世古代赈灾的记忆。
此时已是半夜三更,公良枢还在处理着桌前堆满的奏折。
大部分奏折都是请旨拨款出粮,更重要是江南各地灾民闹事不断,甚至有灾民上山为寇打家劫舍。
公良枢愁容满面,看着自己右手边的一份奏折,公良枢迟迟不敢定夺。
此乃江丞相上的奏折,内容是让公良枢出兵镇压闹事的灾民。
公良枢毕竟在位尚短,经验不足,又经历数条关乎国本 的大事,这让公良枢无法决断 ,只能依靠江丞相。
正当公良枢准备拟旨盖章之时,一道飞镖飞了过狠狠的镶在身后的书架上。
有过上一次的经历,公良枢没有惊慌,而是迅速跑到窗户伸头四处张望。
看到一个黑影正飞快的离开,公良枢急忙的大喊道:
“前辈可留姓名,他日必将厚报。”
陈妙水闻言并不搭理,转瞬间便消失在屋檐之上。
公良枢大呼遗憾,竟再次失去了前辈高人的踪迹。
“嗯?好香啊,难道这前辈是个女人?”
公良枢心中疑惑不断,在他看来献策之人必定是个白胡子花花的前辈高人。
公良枢身边的大太监赵忠和,听到公良枢大喊之声,迅速推开了房门,恭敬的问道:
“皇上可是有要事吩咐?”
"你来的正好,快给我宣工部尚书余明远和江丞相一起觐见。"
公良枢正看着飞镖上的纸条。
赵忠和闻言正转身离开。公良枢的声音又响起了:
“不,让余明远觐见,江丞相在殿外候旨。”
“是!”
赵忠和应声退去。
公良枢反复的看着这张纸条,愁容之色顿时烟消云散,狂声大笑不止:
“上天佑我,上天佑我啊。”
原本萎靡的公良枢,又振作了起来。刚刚继位那会,公良枢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开疆扩土不在话下。
可这两年的经历,却如百载岁月般难熬,且锦国国力日渐衰弱 ,曾经旗鼓相当的南靖国已然超过锦国。
公良枢百感交集,日以继夜般的勤于政务,可还是没有任何起色,反而一次次灾难降临于锦国。
这一切都让公良枢信心大失,心力交瘁。自从神秘前辈的出现,这让公良枢又看到了希望。
“臣余明远,叩见陛下。”
看见跪拜在地的余明远,公良枢亲手扶了起来。
“余老尚书,快快请起。”
余明远不只是前朝老臣,更是自己的授课恩师,余明远先后在户部,礼部都担任过要职。
说是公良枢在这朝堂之中最信任之人也不为过。
公良枢激动的把手中的纸条递给了余明远。
余明远欣然打开了纸条读了起来:
“安民三策其一安抚灾民,其二以工代赈,其三,抬高米价。”
余明远只是看了前面几句直呼:
“好,好,好啊。”
余明远老泪纵横,激动的看着公良枢:
“陛下,这安民三策前二策,可解我锦国今日之危啊,不仅解决了灾民吃饭的难题,
又能解决挖河开渠人力问题,更是大大节省了上百万银子。而且还化解了一场浩劫”
“是啊,朕差点酿成了大错,如若朕派大军镇压灾民,京城周边的灾民若被有心人利用。
十几万灾民瞬间会变成十几万叛军,那我锦国危矣。”
这君臣两人唏嘘不已,激动之心久久无法平静。
“更妙的是最后一策,抬高京城米价,起初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仔细斟酌,才发现此计简直妙不可言,故意抬高米价引的周围城市粮商乃至其他国家粮商,纷纷赶往京城。
待到他国粮商赶到,京城粮食早已饱和,粮食怕是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