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闻言,顿时精神一振,随后吩咐道:“立即传旨赵宗全进宫!”
“遵旨!”说着太监迅速领旨而去。
很快赵宗全就来了,而在赵宗全来了之后,皇帝把身边的人全部赶了出去,然后单独接见了赵宗全。
随后两人在寝殿内聊了一个多时辰..….!
期间没人知道皇帝跟赵宗全聊了些什么。
在皇帝跟赵宗全聊完之后,皇帝立即让太监通知林昊、韩章等人入宫来。
而林昊一进入皇帝的书房,就见到在一旁伺候着皇帝的赵宗全!
说实话,林昊对这位可是一点好感都欠奉。
在原剧情中老皇帝可是没有儿子的,之所以让赵宗全继承大统,是因为在兖王和邕王逼宫之时没得选!
老皇帝在匆忙之下写下血诏,封离汴京最近的,能力尚可的赵宗全来当太子!
但这就涉及到过继之后,皇考和皇伯称呼上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皇朝历史中,由侄儿继承皇位的,自然不止一位,但是在皇考上有争议,且闹的沸沸扬扬,甚至对朝局产生巨大变革的有两次。
一次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大名鼎鼎的“大礼议”,另一次便是历史上宋仁宗继任者发起的。
就拿嘉靖和赵宗全来做对比,这两次都是皇考皇伯称呼上的区别,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同是,两次皇考之争,其实并非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称呼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争权,争夺朝堂的控制权。
不同之处就多了,嘉靖皇帝当初是和内阁争权,借此机会把旧臣权臣贬出朝局,增加皇权的影响力。
而赵宗全则是跟太后的争斗,最终落点是皇考皇伯之争,因为关系到皇帝亲政的问题,甚至亲政后有多大的自主权。
但问题是自从赵宗全接任太子之位,伺候皇帝归西之后,顺利的登上皇位,这件事就不应该有任何争议。
当初皇帝传位给赵宗全,写下的立嗣诏书,可是明明白白的写着,立他为皇太子,而他也给皇帝送终。
既然赵宗全接受了这个诏书,那就是从小宗过继到大宗,承认了皇帝为自己的父亲,那自然是认皇帝为皇考,生父为皇伯,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说明赵宗全不愿意当皇帝的儿子,那说明他拒绝了皇帝赦封他为太子的诏书。
既然如此,那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致命的打击!
相对而言,明嘉靖皇帝就比赵宗全硬气多了,当年嘉靖皇帝抵京后便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来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而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但尚未继位的嘉靖就是不肯进城,他明确的表示,他来京都是继承皇统的,而非继承皇嗣。
他在继位的问题上摆名车马,而内阁大臣们终究没能没拗过他,因此也捏着鼻子认下了!
这和赵宗全继位的立嗣诏书乃是天壤之别,嘉靖皇帝是在郊外受笺之后,再行进的京城。
甚至于当时大礼议还没爆发之前,嘉靖皇帝为了明确这个立场,要以皇太后之礼迎接生母进京。
如若他们不答应,他甚至提出愿意辞去帝位,奉母返回安陆继续当王爷这样种话,其态度之坚决,完全不是前后不一的赵宗全可比拟的。
相比而言,赵宗全在接受立嗣诏书的时候,是没有推辞的,在继位之初更没有提出,加封太上皇甚至皇太后这种说法。
只在自己掌握朝局,朝中诸相在韩章的努力下,纷纷成了他的人之后,想要从曹太厚那里夺权,这才推翻之前的既成事实,这何其令人不齿。
言归正传,林昊、韩章、富弼同时向皇帝行礼道:
“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皇帝摆摆手,随后又对林昊几人说道:
“朕,时日无多,太子尚且年幼,等朕殡天之后,望你们竭力辅左幼帝······!”
随着皇帝的讲述,林昊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于是林昊再度用技能查探了皇帝的想法。
皇帝似乎是想让自己担任三司使,而不是掌管军政的枢密使。
本来林昊觉得皇帝已经油尽灯枯了,就想要控制皇帝重新修改任命,但后来又想到,其实担任三司使也不错。
要知道军方大部分力量,本就在林昊或者说张家的掌控中,该安插的重要位置早就安排好人了,纵然自己担任枢密使,也不会对自己有更大的益助。
反倒是让林昊掌控了三司使,掌管了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能让他安排更多的人。
因此这件事绝对大有可为,于是林昊便不在作妖,任凭三司使落到自家头上!
果然,皇帝宣布了最新的任命,韩章继续担任丞相,林昊任三司使,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