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时决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古代预备役,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军制改革以来,将士们就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备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层信息。”
还是那句话,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到他的口误,继续说道: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而且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了解吗?”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官僚集团则是心中狂喜,这老杀才终于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权,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所以改变就成了必然。
而且文武分离,这条渠道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堵塞。
“不能见妙锦……额,不能见家人,我也会厌烦。”
“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
“因为体验过正常生活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拼搏。”
不过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事儿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
朱雄英说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几個能读的起书的?”
“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
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是很致命的。
一个在古代人看来压根就无所谓的问题。
贸然从这里入手,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
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只能依靠官僚士绅。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兴奋的道: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陈景恪疑惑的道:“哦,为何?不通过学政,你准备怎么做?”
朱元璋感叹的道:“咱自4048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经三十六载。”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现在朱雄英突发奇想,要在预备役制度里面,添加一个思想教育课。
算了,还是别搞了。
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耽搁生产,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群臣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朱标发动政变,将朱元璋给控制起来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为从募兵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基本就意味着终身制。
陈景恪将轮换制的重要性,详细的给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载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很容易崩溃。”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问题是,朝廷没有制定轮换制度。”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官集团欺上瞒下。”
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兵皆从军户出,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
“好好好,我马上就将此策整理出来,去找皇爷爷商量。”
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与你在预备役展开的教化工作齐头并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可是要如何轮休,又不影响国家安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