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游戏竞技>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 第26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 / 2)

,反而极力拉拢东洋国对付苏国。

西方列强的算计是:对东洋国在华夏国关东的既得利益不加干涉,把东洋国的侵略扩张限制在关外,让东洋国和苏国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确保自己在关内的利益。

在最敏感的时刻,欧美列强推行这种损人利己的“绥靖政策”,东洋人喜出望外,作为一个强盗,它自然不会主动要求和华夏国和谈,更不会将已吃进嘴里的又吐出来。

10月8日,东洋关东军开始试探性地轰炸锦州,并扬言将再次发起军事行动。一旦东洋军越过锦州,就要侵入西方占有巨大利益的华北,因此国联才作出了较强硬的态度。

10月24日,国联第三次决议,要求东洋国在11月16日前将撤回到事变前的区域之内,并提议在东洋军撤退后,华日直接进行谈判。

但出人意料的是,列席会议的花旗国并不支持国联的决议,史汀生竟然表示:“只要华夏同意,花旗国不反对东洋国以非武力的方式实现其在关东的目标。”

不得不承认,东洋国的纵横捭阖很成功,它充分利用了美英法列强之间的利益分歧,断定国联无意、也无力干涉东洋国的侵略。

10月26日,东洋国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二次政府声明》,继续反诬华夏国,借口保护地区安全、保护东洋国侨民,拒绝撤军,国联的决议又沦为一纸空文。

11月初,东洋军开始向黑省进犯。

英美列强顿时兴高采烈,以为它们引东洋祸水流向苏国的算计即将得逞,花旗国驻哈尔滨领事也在报告中称“东洋国的行动是为了对付苏国”。

11月16日,就在国联决议东洋国撤兵最后期限的这一天,东洋军开始大规模增兵,向北满发起进攻,并切断了中东铁路。

但是,东洋军没有按照西方列强所期待的意图北上进攻苏国,它不敢贸然招惹强大的苏国。攻陷黑省会齐城后,东洋军兵锋转向南满,直指锦城,无视东洋国政府的要求,准备南进。

东洋军无疑是在全世界面前打了国联和西方列强的脸。

史汀生这才认识到:“东洋国政府掌控不了军队,整个东洋完全在一群疯狗手中。”

随后,花旗国表示要对东洋国进行经济制裁,东洋国政府随即服软。11月21日,东洋国外相宣布将尽快从齐城撤军。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不知有意还是巧合,较为理智的若榇内阁在12月11日倒台,强硬派的犬养毅组建新内阁,全面推行侵华政策,向关东门户锦州压进。

华夏国代表施肇基要求国联对东洋国进行经济制裁,史汀生对英法等国表示:“不反对经济制裁,但不参与。”

说白了就是鸡贼:我赞成你们去,但我自己不去。

最终,花旗国发表声明:不承认东洋国在关东都侵略所得,但也不会制裁东洋国。这就是著名的“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实际上,早在9月21日,华夏国政府就要求国联组织国际调查团,调查奉城事件的真相,目的是想借助“国联”的力量制止东洋国侵略,收复关东领土和主权。

一直到12月10日,在华夏国政府一再要求下,国联才通过了成立调查团的决议。

而直到第二年的1月21日,这个国联调查团才正式成立。

等这个由米旗国人李顿爵士率领的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的调查团从法国出发,已是第二年2月3日。

这个象征性派出的调查团,却好似进行了一次纸醉金迷的休闲之旅,沉陷在一片歌舞升平中,除了“和稀泥”,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西方列强不是要反对东洋国侵略华夏,它们只是担心东洋国占领关东后还要向关内扩张,损害到它们的利益。它们不是要维护华夏国的主权,它们要维护的,是它们自己在华夏国的权益。

国与国之间,没有必然的情谊,只有永远的利益。

弱肉强食,落后挨打,这是自然不变的生存法则。

奉军没有第一时间奋起抵抗,反而步步退让,致使东洋国占领了这个全面侵略的桥头堡;弱国无外交,华夏国府束手无策,把事关民族利益的大事指望在国联和列强身上;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国家积贫积弱,内外交困,处处需仰人鼻息。

——这是导致华夏民族进入14年悲惨壮烈的灾难的根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