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加人为的结果也导致百姓们的损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而其中,人为的因素占比更大。
汉武帝用兵频繁,这导致汉朝在长期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年男子死亡,伤残和被俘虏。
而不停发动的军事行动又对汉朝的后勤有很大的要求。
根据精确具体的计算,即使是调度非常的理想。
将战争范围的半径限制在600公里
把连续行军和战斗行动的极限全部拉满,全部行动的时长不超过一个月
这种条件下,如果派14万人的大军配上7万人的粮草辎重,也必须要有六十万人运送粮食。
而这种规模的战争,与那些大战比起来也根本不算什么。
还有大兴土木,大兴宫殿,四处巡游。
于是数不清的牛马被汉武帝征调。
耕田和运输的劳动力被调离了生产。
而经过征兵、运粮、修建、生产力脱离等等一系列人为因素后。
汉武帝时期的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了。
人口减少后,此时的汉武帝还在继续自己的丰功伟业,将口赋从七岁提到了三岁。
并且把税额从二十钱提到了二十三钱。
从而导致了普通人家“生子辄杀”
这些因素都非常猛,但还不至于让大汉“户口减半”,根据现代的考古统计,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减少了约400万人口。
400万人口就是大汉的一半户口,大汉还没这么脆弱。
其主要因素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的“独特”户口统计方式
汉武帝晚期,一方面汉朝的实际人口是在大量减少,而另一方面官员们统计的户口却越报越多。
这一串的矛盾导致了一连串的恶劣影响。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苏醒后,看到天幕上的信息长舒一口气。
还好,400万人口虽然也不少了,但也比“真户口减半”强多了!
但这孙子的一连串做法还是让他恨得牙痒痒的!
这孙子!爷爷要好好教育教育!
感谢泰一增加朕的寿命!
朕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了!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看见揉着屁股的刘彻,面带一丝不忍。
朕是不是太过宠爱这孩子了?
阿父早年带朕劳作,朕觉得十分辛苦,但阿父却说朕的辛苦相比与那些百姓来说是不值一提的。
朕不想彻儿体会那种辛苦,却不想让他如此不知疾苦。
“彻儿,从明天起,与朕去开垦荒田!”
“啊?”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面沉如水,袖子里的拳头捏的紧紧的。
一口牙恨不得咬碎了。
一群硕鼠!害怕朕?是害怕百姓的农田喂不饱他们吧!
跟那帮豪强斗了好几年的刘彻刹那间就明白了他们虚报的真正原因。
自己的频繁用战让百姓们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会另谋出路。
而这个时候,就是那些豪强与地方官员吞并良田的大好时机!
一想到自己费心费力兴建的水利工程,灌溉了无数良田,而这些良田全进了狗肚子里去!
刘彻只觉得面上一片害臊!
呵呵,那帮豪强肯定在得意的蔑视朕吧?
等卫青回来的等卫青回来的!
豪强:不是,这事还没发生呢!你讲讲理啊陛下!
汉武帝天生富贵,并没有像他父亲和祖父那样体会过民间疾苦,没有实际的实验体会,外加重用酷吏对臣子十分严苛。
无数官员都不想这颗雷炸在自己手里,于是虚报越来越高。
所以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人口实际上是减少的,但汉武帝不知道!
他只知道“人口”是越来许多的。
直到昭帝时期,汉朝重新核算人口,此时的人口除去黑户和流民后,是真实的户口。
而真实的户口与武帝时期的“户口”一比较。
自然是“户口减半”
说的好像当时人有的选似的,天下户口减半,先掠之于民,民力枯竭又掠之于商,等天下中产之家都破产了,自己再搞官营经济,逼着老百姓高价买生产力工具和生活必需品。你猜猜这都是谁干的事!
汉武帝能四处开边是因为文景之治给他留下了一个好底子,一个人想不惜一切代价把几代人的事情都做了,结果代价都死的差不多了。后来呢?后来天下还是老刘家的天下,老百姓受得这一茬罪都不知道图啥。
考古证据其实可以打脸这些史书上的所谓黑料,居延汉简中出土的竹简记载了不少士卒的名字,“忠”出现频率非常高,叫“延年”、“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