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34;万山之祖&34;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34;龙脉之祖&34;。往西北方向沿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穿过咸海与乌拉尔山脉相连,再由乌拉尔山脉分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往北沿着吉尔吉斯斯坦,北接天山山脉,经过新疆乌鲁木齐,再与阿尔泰山脉相连,其龙脉尽入中西伯利亚高原;西沿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穿过里海和黑海进入欧洲大陆;其西南沿着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穿过红海进入非洲大陆;本来印度也属于西南龙脉的,但是由于地壳运动,印度板块一直在往东移东,所以心啊在的印度应该才是正南。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为杳冥。
崆峒是意思是山高峻貌。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不是指现在的崆峒山。
“三韩”指的就是古代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小部族,它们是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当时朝鲜半岛北部为汉四郡(卫满朝鲜被汉朝所灭,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史称汉四郡)。马韩被扶余人吞并,辰韩和弁韩合并为新罗。百济在公元660年被中国唐朝所灭,王室成员向中国唐朝称臣,唐朝将百济从前的领土设置为熊津都督府,其存在时期后来被称作&34;前三国时代&34;,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大韩民国之韩即来自于朝鲜王国的末代国号大韩帝国,而大韩帝国的国号便来自于古代的三韩联盟。
昆仑山往东分出祁连山,沿着黄河以北的阴山、经燕山、长白山到达三韩地区,谓之东龙。
杳冥。极高或极远以致看不清的地方翱翔于杳冥之上。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絶云霓,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唐魏朴《和皮日休悼鹤》:“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清卓尔堪 《雪窦》诗:“拾级凌千仞,身疑入杳冥。”
昆仑山脉出八方,坎乾二龙入俄罗斯,其水向北流,兑坤二龙入西洋,水向西流,离龙入印度,水向南流,艮震巽三龙入中国,水向东流。
综上所述,杨公《撼龙经》中提到的中天骨“须弥山”应该就是昆仑山。
了解了昆仑山就是“须弥山”,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华龙脉的总体情况。
东晋时期学者郭璞所著《葬经》曰:“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意为:“土是气之载体,气的运动需要有土的存在,气是水之母体,水的流动需要有气的引导。”那么就可以理解为“水随气走,气行地中。”所以我们看昆仑艮震巽三龙进入中国,就要看水势,看中国境内的三条龙,就要看黄河、长江。
再回到《撼龙经》:“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黄河九曲形成了龙脉的大肠经,长江屈转回还形成了龙脉的膀胱经,这又涉及中医经络知识,不得不感叹杨公的知识渊博。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旧称巴颜喀喇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青色的山”。巴颜喀拉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它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属于昆仑山脉中支东端。该山地势高耸,群山起伏,雄岭连绵,景象恢宏。它是庞大的昆仑山脉南支的一部分,走向为西北----东南,向西为可可西里山脉,向东与四川的岷山、邛崃山相望。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唐古拉山是属于昆仑山的山系支脉,它与阿尔金山,甘青河西走廊地区交接祁连山以及可可西里的昆仑山组成了庞大的具有“中华龙脉”之称昆仑山脉。
通过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即可看出昆龙山龙脉的走向。
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中华是三条龙脉,就是艮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震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巽龙发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