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游戏竞技>大过> 第123章 大运流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3章 大运流转(3 / 3)

本根”中,看不见、摸不着,既然消失了,也就没有了语言文字、行为意识,谈不上“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德经》称“本根”为“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由小变大而飞逝,远去杳冥之地而轮转归来,回环往复。

蕴涵在天地“万象”中的“法则之力”归根结底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也没人能给出答案。

回到《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看老子的言辞“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把人类社会一个周期的五种状态“崇尚道”“崇尚德”“崇尚仁”“崇尚义”“崇尚礼”的轮转顺序解释清楚了,“道”“德”“仁”“义”“礼”依次是五种社会形态下人类主流心态的体现,“崇尚道”的社会会被“崇尚德”的社会所取代,之后依次是“崇尚仁”、“崇尚义、“崇尚礼”,“崇尚道”的社会人们崇尚无为求自然发展,“崇尚德”的社会人们追求无为而治,“崇尚仁”的社会人们追求做为不求所得,“崇尚义”的社会人们追求有为而希望有所得,“崇尚礼”的社会人们追求作为而必须得到,作为了得不到,穷尽手段也要得到。

老子把这五种社会形态比拟成五行之性,“道”曰“水”性,顺其自然;“德”曰“土”性,承载而求包容;“仁”曰“木”性,积极向上而崇贤;“义”曰“金”性,不雕琢不成器;“礼”曰“火”性,虚中炎上,华而不实,触碰必有所取。

按照老子论述的“道”死“德”生,“德”死“仁”生,“仁”死“义”生,“义”死“礼”生,“礼”死当然“道”又生的轮转来看现实社会的发展,确实很准确,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道”,过渡到“无为而民自化”的“德”,继而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仁”,之后是“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义”,终将达到一个周期的终点“礼”,这个阶段呈现的状态是“攘臂而扔之”,得不到就要不择手段,也是“毁灭之世”,一切都会被“火”焚烧殆尽,之后再进入“道”之时代,经过破而后立,进入下一个周期。

“水”死“土”生,“土”死“木”生,“木”死“金”生,“金”死“火”生,“火”死而“水”生,五行递进顺序是“受克者死,克者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