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想到再过两年,市场会重新开放,到时候这个小小食品厂,还能留住他们吗?
现在厂里大部分重要工作,诸如会计、财务、文书、销售等,都是依赖着知青们。
但林雨也知道,再过两年,知青们就可以回城,到时候又要怎么办呢?
这样想来,时间是很紧迫的。
林雨要趁着这两年,培养大队的年轻人,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即使有一天知青们都离开,他们也能够独当一面。
当然,现在对知青们来说,能在食品厂上班, 已经是很好的事了。
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一无所知,或许最开始下乡的人还心存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回城。
但是随着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渐渐意识到,回城之路漫漫。
没有背景和人脉,或许他们一辈子都回不去了。
因此能在大队的食品厂工作,不用辛苦地下地干活,顶着烈日耕作,已经是他们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
知青们都很热爱这份工作,很多人也不会想到,再过两三年,他们就能陆陆续续地回城去了。
林雨不愿考验人心,一旦有了回城机会,没有几个人会留下来的。
她必须做好准备,把备用军给培养起来。
林雨在招聘人手时,开始往知青们身边安插大队的年轻人。
这件事做得比较隐秘,厂里只有欧漫青察觉到什么,但她什么都没说。
关于他们俩都知道未来的事,欧漫青从未和林雨正式讨论过,她们俩是心照不宣的。
欧漫青默默地支持林雨,从她面试出来的年轻人里挑选了一个合适的,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她无法承诺她会永远留下,只能尽力帮助林雨培养好可以替换的人才。
林爱国自然也能发现林雨的举动,但在他看来,林雨这是在尽力培养大队自己人。
虽说知青户口在大队,但在他们这些老一辈看来,他们仍然不算自己人。
而林雨这样培养大队的年轻人,林爱国觉得这孩子是心里想着大队呢。
那些岗位需要的文化程度更高,待遇也比普通工人要好。
能留下的孩子,都是他们大队的骄傲。
要是他们也能像那些知青那样,有文化,说话做事有条理,那才是真的有出息了。
同时,林爱国和几个其他大队干部,现在也意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林雨招聘的时候都只要初中学历以上的人,但大队的年轻人的程度都还不足。
上高中的寥寥无几,上初中的也不多,大多数都只把小学给上完了。
因此老家伙们商量,以后大队的孩子,谁要是能去上初中,高中,大队就给他们出学费。
大部分孩子没有继续上学,就是因为学费和在学校的生活费的问题。
现在大队帮忙出了学费,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减轻了负担。
加上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人在食品厂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也就能让孩子继续上学了。
这个规定一发布,社员们都高兴极了,纷纷表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肯定让他们读。
反正现在家里收入增加了不少,孩子们即使是去上工也才挣那么两三个工分,还不如去上学呢。
于是,在这一年,大队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多了几倍。
林雨还建议大队把拖拉机暂时用作“校车”,每周把孩子们送到县城去上学,周五再去接回来。
这样一来,孩子们结伴而行,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家长们也都更放心。
隔壁牛头大队距离最近,听说这件事,牛大队长还过来请求林爱国,让他们大队的孩子们也一块坐车过去。
至于拖拉机的费用,就两个大队平摊。
.......
“轰隆隆”的声音带着拖拉机上的孩子们,向着县城开去。
上面坐着的就有林雨家的二妞和林易。
大队的许多孩子也都背上了书包,踏上求学之路。
欧漫青看着这样的场景,眼里满是对林雨和莲花大队的赞赏。
短短的几年时间,莲花大队已经大变样了。
环境变好的同时,社员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家的脸上都是生活富足带来的幸福笑容,就连孩子们,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欧漫青重生一遭,自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能参与在其中,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大队能走到今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幸运的是,莲花大队的干部们都是一心为社员谋求幸福的人。
他们没有私心,只要是对大队有帮助的,都愿意去做。
好比送孩子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