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武侠修真>神级军工系统> 第225章 涛声依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5章 涛声依然(1 / 2)

一旁的邵易富笑着说:“没错,我记得甬港上次出现像小晨这样杰出的年轻人,还是那位著名的王阳明。”

这话让苏晨吃了一惊,他连忙摆手说:“六爷,千万别这么说,我会受不起的,我这点小聪明怎么能和阳明先生比呢?您这是拿我这微光和月亮争辉。”

王阳明,即王守仁,是夏国明代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尊为圣人之一,而这位圣人正是在甬港市下的余姚县出生的。

听到苏晨的谦虚之词,邵六爷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包钰刚则感慨地说:“看到小晨这样的青年才俊,我才感觉自己真的老了,离家近四十年了,不知道家乡变成了什么样,听说昨晚你给六爷念了一首诗?”

为了转移话题,苏晨急忙说道:“包老,俗话讲得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看您身体硬朗得很,一点也不显老!再说现在交通便利,想家的时候不妨回去看看?”

几位长辈听后,眼中都闪过光芒,互相看了看,显然心动了,但考虑到目前的情况,这件事还需要慎重考虑。

曹光标继续追问:“小晨,你昨晚念的是哪首诗?给我们念念吧。”

苏晨只好说:“那是我自己随便写的两句诗,用甬港方言念的。”

“快念快念!”曹光标催促着。

苏晨于是念道:“天一阁落叶待扫,鳌柱山涛声依然。”

曹光标闭目品味了一会儿,赞叹道:“写得好,写出了甬港游子的心情,可惜只有半首,少了点韵味,小晨,下半首呢?”

苏晨回答:“其实我是写全了的,但昨晚只念了前半句,六爷就已经感动落泪,就没敢接着念。”

“哦?”几位长辈都催促道,“那还不快念出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既然各位长辈想听,那我就献丑了。”

苏晨清了清嗓子,大声念道:

“天一阁落叶待扫,鳌柱山涛声依然。

“河姆渡的先祖血脉,潜龙巷的忠诚与正直代代相传。”

“妙极了!”

“妙哉!‘河姆渡的先祖血脉,潜龙巷的忠诚与正直代代相传。’这才是真正的宁波之子!”

几位长者听到这后半句,情不自禁地齐声鼓掌。

这下半句虽然依然提到甬港的地标,但气势和意境却与上半句截然不同!

河姆渡遗址坐落在甬港市下属的余姚县,距离市中心西北大约25公里的河姆渡镇,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遗址占地4万平方米,包含四个重叠的文化层,经过考古挖掘,出土了超过7000件文物,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

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以及用于耕作的骨耜,表明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同时出土的木桨显示,早在7000年前,甬港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建筑构件、绘画、雕塑、编织品和烧制的日常用品。

苏晨在他的诗中提到了“河姆渡尧舜血脉”。

而“潜龙巷”则是指明末清初忠臣钱肃乐的故宅。

钱肃乐,字希声,号止亭,甬港人士。他在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考取进士,并担任过太仓知州。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当清军南下时,他与张苍水等人组织义军抵抗,拥护鲁王监国,立志抗清。后来,他官至东阁大学士和兵部尚书,领导义军在浙闽沿海作战。

由于鲁王政权内部腐败,在外敌当前之时仍内斗不断,导致多地失守。钱肃乐因忧愤而死于连江的船上,被追封为太保,谥号“忠介”。为了纪念他,他的故居附近的街道被命名为“忠介街”。

因此,苏晨在他的诗中提到“潜龙巷忠介永传”。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当地景观的描绘,表达了甬港人的思乡情怀,而后两句则蕴含深意。

虽然提到的依然是甬港的两个地点,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另一个是忠臣的故乡,两者结合,立刻显得气势磅礴,充满正义感!

或许,写这首诗的苏晨,也是想表达自己的抱负?

从他今天的言行举止,还有“一路向北”的建议来看,确实如此!

人们常说诗以言志,那么,写下这首诗的苏晨,心中究竟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呢?

念完了自己的诗后,苏晨环视四周,发现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他,不由得有些羞涩,赶紧谦逊地说:“这只是胡乱凑的几句,让大家见笑了。”

邵易富赞叹道:“没想到小晨不仅武艺高强,还能诗善画,真是难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甬港游子的思乡之情,更展现了我们的抱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我提议将它作为‘香江甬港会’的入门诗,每位成员都要背熟,大家觉得如何?”

会长提议之后,自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和支持,邵易富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