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游戏竞技>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第290章 于心不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0章 于心不忍(1 / 2)

刘振响对gjb/z64-94的评价相当委婉,其实这标准更像是个空壳,放在书架上占地方而已。

他建议派出一个专家组前往624所,核实涡喷14发动机的地面测试数据,并根据指南和已有工程经验来调整操作与评估规范,以促进激变实验评定技术的发展。

在这样非正式的小型研讨会上,刘振响直接表达了他的看法,毕竟他在航空动力界的地位无人能及。

“我觉得编写这份指南的人,并不是想简单地修改旧标准。”

另一位专家随即提出不同意见,他轻敲手中的文件说道:“我是最后一个看这份材料的,所以有更多时间仔细研究。”

他指出1994年的标准借鉴了英美体系,采用畸变网等方法,虽然复杂且成本高,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

然而,新指南则完全不同,它使用了更为实用的方法,如综合考虑进口处的紊流度,以及一种改进后的插板模拟法来评估压力畸变。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在工程研发阶段进行气动稳定性综合评估的新方法,显然是出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之手。

“这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我们自己的全新标准!”该专家坚定地说。

但也有人担心步子迈得太大,质疑是否应该这么快就彻底放弃刚刚通过的国家标准。

他们认为,尽管1994年标准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毕竟是正式认可的标准,现在就推翻重立似乎有些操之过急。

支持新标准的一方立即反驳道:

“那些标准原本就是为了填补空白而设。既然我们现在有能力开发出更适合国情的技术方案,为何不借此机会重新制定?”

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坐在会议桌首位的丁志恒静静地听着,这样的分歧在他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90年代,华夏的航空工业正处于一场深刻变革之中。

虽然《国军标gjb/z64-94》中提到的航空发动机总压畸变评估仅是整个行业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其背后却牵涉到了复杂的利益与路线之争。

最初,华夏的航空工业完全基于苏连模式建立。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我们开始转向漂亮国学习。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漂亮国重启了对华技术封锁。

因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为融合法国标准和俄易斯技术。

这一策略至少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华夏特色的技术。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民用航空领域。由于经济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连民航工业逐渐衰落,无法提供像西方那样广阔的市场。

相比之下,以空中客车为代表的欧洲民航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尽管规模尚不及漂亮国,但前景看好。

考虑到民用航空领域的封锁相对宽松,直到1996年,华夏依然倾向于跟随漂亮国的步伐发展民航事业。

理论上,国防科工委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而民用科技则由国家科技委及机械工业部掌管。

但实际上,同一行业内很难同时存在两套完全不同标准体系的情况发生。这使得国防科工委制定的标准往往也会成为民用航空的标准。

对于刚刚起步、看起来有些许进步的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来说,放弃参照漂亮国标准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与此同时,军用航空领域也不愿意改变已经步入正轨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为什么当许宁提出新的指南时,阎伟忠选择直接上报的原因——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既不方便也不适合单独做出决定。

丁志恒揉了揉因长时间工作而感到疲劳的眼睛,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感到头疼不已。

虽然他在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方面颇有造诣,但对于航空工业内的标准之争却并不熟悉。

苏连的标准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呢?如今两边都不肯让步,各有各的道理。

军事领域自然不用多说,十号工程和八三工程进展顺利,尤其是后者最近几个月突飞猛进(说到这里,涪城的许宁没来由地打了个喷嚏)。

上个月,601所在歼-8-3新方案试飞时耍了个小心机,通过心理战术让苏霍伊公司在十一号工程谈判中做出了重大妥协,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迅速达成一致。

按照协议,所有必要的技术资料、设备及人员将在年底前到位。

预计1997年底之前将完成首架国产组装的歼-11战斗机,到1999年底则会实现除发动机外完全本土化的歼-11生产。

不过,民用航空业也有话要说。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已经组装了35架d-82/83飞机,其生产和管理能力相比运-10时期有了巨大飞跃。

要知道这些可是与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