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厂对于打通四阶段生产线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呢?”
飞机制造的复杂性堪比研发过程。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全面国产化,一般要经历三到四个阶段。
首先是用进口的大部件组装整机;接着是使用中散件和低散件来构建大部件和组件。大多数国家到了这一步就止步了。
而最后一步是从原材料开始生产零部件,直至完成整架飞机的国产化。
何明稍作思考后回答:“根据原计划,我们应在明年年底之前组装2至4架飞机,并在1999年年底前建立完整的机体生产线。”
“但因为你带来的贡献,现在又多了一个目标:到2001年底,实现苏27全机生产的国产化,使其符合我国航空工业标准。”
除了飞机本身外,还有地面支持设备的国产化任务也很关键,否则即使有了先进的战斗机,后勤保障跟不上也无济于事。
许宁心里盘算着:“按照这个进度来看,应该还赶得上。”
“赶上什么?”何明好奇地问。
“当然是改进飞机的事儿。”
许宁耸肩道:“一旦总装线运行起来,我们可以同时推进零部件的技术消化与改良工作,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方面,可以提前启动研发项目。”
“这样做的话,你们工厂的压力肯定会增加不少,尤其是与俄易斯专家的合作方面。”
何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片刻后才开口:“要不是我知道你这三个月都做了些什么,我真会觉得你疯了。”
“不过,边生产边改进,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回去后我会跟工厂提一提这个想法,尽量配合你们。
至于俄方的技术人员嘛,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我们自己的掌握主动权。”
何明接着说:“等这118架飞机造出来时,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许宁心中暗自赞同,想起了重生前的经历,确实与何明所言相符。
“我觉得事情应该就是这样发展的。”
他回答道:“未来,最好的苏-27,一定会诞生在咱们华夏的土地上。”
聊完关于苏-27国产化的话题后,再看八三工程的原型机组装过程,许宁感到有些乏味。
“对不起,歼-8-3,但我现在更倾向于歼-11了。”
他心里默念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当然,手头的工作依旧需要完成,更何况这也为接下来的任务打下了基础。
随着机翼研发和航空动力这两个长期困扰的问题得到解决,许宁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将逐渐减少。
接下来经过一系列试飞测试后,技术定型、00批次生产和装备等工作将按计划进行。
预计从明年起,他的工作重心会转向第三代战斗机型号。
虽然目前华夏的航空制造业能够应对像歼-8这样的二代机型,但对于第三代战机及发动机的全面自主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意味着许宁将来不仅要加强与研发院的合作,还得深入参与到制造环节中去。
在宽敞的总装车间里,摆放着两架未交付空军的歼-8b以及三架处于不同装配阶段的歼-8-3原型机:
一架已完成改装,另一架等待新引擎安装,最后一架则大约完成了50的组装工作。
“现阶段,我们的组装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定位方式,但零部件的生产已经开始尝试与601所的数字研发团队对接,简化了从图纸到实物的过程。”
何明边说边带着许宁来到二层的一个观察台上。
“过去几个月里,姚博士和林工程师一直在帮助我们整合数字化研发与总装流程。
一旦进入量产,我们将引入自动对接和数字化测量等新技术,以提高效率。”
这段经历让许宁对未来很是期待,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目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产量。我们手头的订单太少,平均一个月连一架新飞机都造不出来。即使手工装配,大部分产能也只能闲置,数字化总装的优势根本无从体现。”
何明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着,仿佛在强调他的担忧。
车间内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轻微回声,似乎也在为订单不足的情况作证。
“其实,订单少不仅影响工厂的收益,还可能拖累产品质量。”
何明继续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特别是马上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了,如果不能通过足够多的实际操作来熟悉流程,我担心不仅效果不佳,还会引起员工们的抵触情绪。”
他补充道。
现实中的技术进步,并不像游戏中那样简单直接;尤其对于航空航天这样的复杂领域而言,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满是挑战。
初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