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的大哥叫林沐晨,是林家长子。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寄予了厚望。
他的母亲苗青月,受苗家养蛊式教育方式的传承,在林家又受了封建思想熏陶多年,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觉得长子就是家族的带头人,“前头乌龟爬坏路,后面乌龟跟着爬”,必须要严格教育沐晨,引导沐晨走上光明正大的成材路。
苗青月对沐晨的教育严厉而传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就是林文定有时候也觉得过分,替儿子委屈难过。
但苗青月在教育沐晨这个问题上,毫不让步,说惯子如杀子,想要树直就要从小苗起扶正打枝,不能小看。
沐晨的童年,就在这样严肃的书香环境中开始了。从他能够发出第一个音节开始,爷爷父母就教他读唐诗,让他在稚嫩的嗓音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两岁时,他被要求照着《增广贤文》描红,一笔一划都要规规矩矩,不能有丝毫马虎。
三岁的沐晨,已经开始了他的书法练习。每天,他都要独立完成一篇大字和一篇小楷,这是他的日常功课,也是母亲对他的期望。他的笔下,一笔一划已有了铁划银钩之形,显露出他与生俱来的文雅气质雏形。
除了书法,沐晨还要学习打算盘。在算盘的噼啪声中,他学会了简单的加减计算,也学会了耐心和细致。
在日常生活中,沐晨被教导要文雅大气,一举一动都要符合长子的风范。
吃饭时,他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拿筷子的手势要优雅。
为了学会这优雅的拿筷子手势,苗靑月在沐晨两岁时就削了两根黄荊木根要他练习。
在餐桌上,他只能拿自己面前的菜,拿菜不能“过河”,这教会了他节制和尊重。
沐晨的生活,虽然严格,但也充满了爱和关怀。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总是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他,但同时也给予了他最细致的照料,家里日常几乎都是围着他转。
平时哪怕沐晨轻咳一声,就会引起苗青月的关注。
因此,苗青月还向遇到的走方郎中和民间草医偷师,学会了小儿推拿,学会了望气色闻气味看舌头诊病,学会了识草药炮制草药知药性。
利用林文定外出的机会,四处收集了一些急用的中西药放家里备用。
每当沐晨出门,苗青月总是叮嘱他:“走路不走边,遇事先避险。”她不希望沐晨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受到伤害。沐晨虽然年幼,但母亲的教诲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然而,孩童的好奇心总是难以抑制。一天,沐晨在田边玩耍时,被田埂边的一片郁郁的地茄子吸引。幺叔叔曾经带他翻找过地茄子吃,甜甜的很好吃。那些紫色的小果实就藏在草叶中,显得格外诱人。沐晨忘记了母亲的叮嘱,忍不住趴在田埂上,头朝下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下面有没有地茄子。
他小心翼翼地扒开草丛,专注地观察那些地茄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沐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没有注意到母亲已经悄悄地走到了他的身后。
苗青月看到儿子俯身在田埂上,心中一紧。她轻轻地走过去,蹲下伸出手,拉住沐晨两肩衣服轻轻地问:
“晨儿想吃地茄子了?”
沐晨转头看到是母亲:
“娘,你看,好多地茄子”
“你摘到了吗?”
“摘不到,我手短了”
“哦…你手短了摘不到,又想摘到,一定想把手伸长点吧?”
“嗯……娘你帮我摘”
“娘要没来呢?你再伸头,就要倒栽下墈了!哪个救你上来呀?”
苗青月把沐晨拉起来:
“沐晨,你知道这么做很危险吗?”苗青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责备。
沐晨低下头,小声回答:“那些叶子好绿好多,我我想看看那里到底有没有地茄子。”
苗青月叹了口气,拉着沐晨的手,哄他回家。她知道,孩子对未知的好奇是天性,但作为母亲,她有责任教导他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些诱惑。
回到家中,苗青月没有立刻责备沐晨,而是关上了门,让他面对墙壁站立。这是她对沐晨的一种惩罚,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她希望沐晨能够通过这次经历,更加明白母亲的苦心。
沐晨站在墙边,心中充满了愧疚。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行为违背了母亲的教诲,也让自己置身于不必要的危险之中。他闭上眼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沐晨的心中渐渐平静下来。他开始明白,母亲的每一句话,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和期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不让母亲担心。
当沐晨结束思过,苗青月打开了门,看着儿子认真的表情,她知道这次教育已经起到了效果。她轻轻地抚摸着沐晨的头,柔声说:“沐晨,记住今天的教训,做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