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小雨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踏入了国外那片陌生的土地。异国的空气里弥漫着不同的气息,周围的建筑、街道、人群,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又疏离。她来到了安排好的住所,那是一个小小的公寓,房间里简单的布置让她感到有些空落。
在艺术交流项目开始后的最初日子里,小雨像是一只迷失在茂密森林里的小鹿。课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积极发言,他们对艺术有着各种各样新奇大胆的见解。而小雨,虽然心中也有许多想法,可每当她想要开口时,总是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够流利准确,害怕表达不清自己的观点。她只能默默地听着,然后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下那些令她心动的想法。
她的绘画课程更是充满挑战。这里的教学方式与国内有很大不同,注重的是自由创作和突破传统。小雨习惯了国内较为传统的绘画训练,一时有些难以适应。她看着同学们在画布上肆意挥洒颜料,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而自己却在画布前犹豫不决。她试图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笔下的线条和色彩,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生活上的不适也逐渐侵蚀着小雨的信心。她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那些奇怪的食物组合常常让她没有胃口。去超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她总是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寻找自己熟悉的食材。而且,她还得自己处理所有的生活琐事,从打扫房间到修理坏掉的水龙头,每一件小事都像是一座小山横在她面前。
有一次,小雨在画室里画画,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瓶,颜料溅到了她刚完成一半的画作上。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失败者,不仅在艺术上找不到方向,连生活都过得一塌糊涂。她坐在地上,看着那幅被毁掉的画,心中满是沮丧。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她想到了小明。她从行李箱里翻出一本画册,那是她和小明一起制作的,里面贴满了她从小到大的画作。每一幅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里几乎都有小明的身影。她看着画册,回忆起小明对她的鼓励和信任,那些话语就像温暖的阳光穿透阴霾。
小明此时在大学的新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所在的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人才济济。他走进教室,看着周围那些充满自信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学的课程不仅深度增加,广度也令人咋舌。他的专业课程里,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和公式如同天书一般。每次上课,他都得全神贯注地听讲,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知识点难以当场消化。
他加入了学校的一个科研小组,本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却发现自己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实验操作方面,他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有些仪器他从未接触过,操作起来显得笨手笨脚。有一次,在一个小组实验中,他因为操作失误,导致实验数据出现偏差。虽然小组的成员没有过多责怪他,但他自己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在人际关系方面,小明也有些不知所措。他来自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习惯了与小雨那种单纯质朴的相处模式。而在大学里,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一些同学的小圈子,有时候他的真诚会被误解为不懂世故。他常常一个人在校园里的小径上徘徊,思考着自己该如何适应这个新环境。
然而,小明每当遇到困难,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小雨勇敢追逐梦想的身影。他知道小雨在国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自己不能轻易放弃。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困难。他每天都会抽出额外的时间复习功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教授和同学请教。在科研小组里,他虚心向那些操作熟练的同学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且反复练习。
他也会经常给小雨写信,在信中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包括那些失败的经历和小小的进步。他写道:“小雨,今天我又在实验中出了点小差错,但我没有气馁。我想到你在国外也一定在努力克服困难,我就充满了力量。我知道我们都在为了梦想而奋斗,虽然现在有些辛苦,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的。”
小雨收到小明的信时,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她仿佛看到了小明在大学的校园里努力的样子,这让她重新燃起了斗志。她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尽管英语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她不再害怕犯错。她鼓起勇气向老师请教关于绘画的问题,老师的建议让她受益匪浅。
她也开始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她尝试着去当地的餐馆品尝不同的美食,虽然有些味道她还是难以接受,但她发现了一些新的美味。她参加了社区的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她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朋友,他们的热情让小雨渐渐打开了心扉。
在艺术创作上,小雨开始尝试新的风格。她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绘画方式,而是将当地的文化元素与自己的东方审美相结合。她在街头巷尾寻找灵感,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和建筑风格。她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她的作品开始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