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每天一个短视频> 第75章 临帖细节要点教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章 临帖细节要点教学(1 / 2)

【我临帖的像,从来不是表面的“像”】

『追求这些细节过分了,临帖不用这么像』

『精力全花在这些没必要的笔画上,根本不用在意这些细节的』

唐朝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百姓,都精神一震,

“这是教学写字的!”

“快,叫孩子们都出来看!”

街道上出现了大量小儿,使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但是大人们都十分理解,即使有的也想学习,

但他们依然退让了一些,把位置让给那些孩子。

请不起或者说没有门路请教习先生的,家中有几分钱财的,都给孩子备齐了笔墨纸砚,哪怕是档次最差的。

那些孩子在父母的三令五申下,谨记不能轻易在纸上写字,必然是已然十分有把握的字,才能记下。

他们寻常就是在地上练习,字写的好不好倒不是第一要点,重要的是他们要认识并能写出那个字。

只是天幕虽是好心,但他们不通文墨,记下的字完全是死记硬背,当做一幅画来。

现在难得有关于字应该如何写的教程,一个个都很舍得拿出纸笔来。

街边的店家也干脆,将店里的桌椅都拿到街上,方便小二们坐在上面写字。

乡村的孩子大多没有纸笔,只能在泥土地上写字,能记得多少算多少。

但能看到关于如何写字的教程,对他们也有益,总之是有备无患。

大宅子的后院里,

一群书生都聚在一块,快要到科举的时间,全国各地的考生最近都来了长安。

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各地有名的才子,这碰到一起,怎么能不互相练练。

加上书生们这时候已经在拉关系,毕竟这里就有可能有他们日后的同僚,

各色文会源源不断。

这就是一家长安人士,作为主理人来办的一场文会,邀请了众多有名的才子来。

“你们说,临帖应不应该扣细节?”

“哈哈,在我看来,临帖重点在学习其风格,并不求一模一样,那反而落了下乘。”

“此言差矣,临帖写的要是不一样,那只能说明连临帖的字都没弄清楚,到头来只能写出个四不像。”

“这可不一定,你怎么知道不一样是已经写出自己的风格了。”

抛出问题的人看到这两人已经有些针锋相对了,赶紧说道,

“行了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看天幕吧。”

心里想的是,你们在这争什么争,口头上说赢了也没用啊,到时候考场上见真章才对。

不过他看了下这二人,虽有一定名气,但都是只有名声没见识到传出具体诗词的,在他看来,这二人恐怕到时一个也考不上。

不过这话他可不能说,万一人家藏了一手,实际上策论等其他都很厉害呢。

本来也想参与这话题的书生们,也觉的这没什么可争论的,毕竟能来到这里的人,早就过了临帖的时候,干脆也停下看看天幕如何说的。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一道横向的笔画,能看到收尾应是往回走,有一道明显笔锋分叉勾画出来。

【我要是不讲,肯定有人说大力提顿分叉不用管,】

随着男子的声音,他笔下划出一样的横,并且就像是应和他所说的,

他收尾时就是大力提顿,没有分叉。

但能听出来天幕上的人并不同意该意见,反而将原本临帖的字放大后,进行详细分析,

【两分叉一弧线,分叉代表反向笔锋,而非正向提顿,直接弹锋要斜向,】

就和他说的一样,弹锋的话,出现分叉的位置就完全不对了,

【所以一定是侧锋,弧线代表是提笔,所以侧锋刷先压后提,拉回翻面挤出小分叉,而翻笔会削弱聚锋能力,加上出锋快,形成了大分叉。】

随着男子说话,其笔下动作不断,最终出现完全一样的笔锋。

唐朝

下头的百姓都忍不住张大嘴巴,这……这甚至一个字都不是,

只是一横上多了一道分叉,居然这么复杂!

正襟危坐,时刻等待着写字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欲哭无泪,这让他们怎么写?

而且按照天幕说的,他们之前学习硬画下来的字,得有多少问题存在啊!

有的父母心想还是得找人教学才行,光学写字,里头藏着的东西就太多了。

有的家境差一点的父母则有些想放弃了,孩子能识字写字,哪怕写的不对,在他们看来已经很好了,他父母都不认字呢。

更别提乡村的小孩们了,他们手里拿着树枝,躲在地上学写字,

大地做纸,树枝做笔,怎么写出它这什么笔锋来?摔!

只有一个有点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