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坐了下来,随手拿起一道奏疏,还没开始看,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孙,咱给你说实话,咱重孙女那名确实不是咱想的,说来也是巧合,今天中午咱闲着没事,就去一趟惠妃那,咱有了重孙子,咱这心里高兴啊,就趁着这高兴劲,临幸……”
老爷子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强行改口道:“临行……是临行前,惠妃帮咱想到的!”
“要咱说,还是读过书好……”
朱雄英憋着笑,说道:“是啊,是啊,读书确实好,皇爷爷说的对啊!”
“别跟咱废话,赶紧看奏疏,看不完别想回去睡觉!”朱元璋用他的吼声来缓解内心的尴尬。
至此,朱雄英两个孩子的名字算是定下来了。
长子朱文珏,小名,小虎牙!
长女朱文琰,小名,大丫!
……
北平,寿庆寺!
姚广孝一身黑色僧衣正盘坐在佛像前打坐,突然,一位小沙弥轻轻推开房门,说道:“大师,寺外有人求见!”
姚广孝缓缓睁开双眼,握着佛珠,问道:“何人?”
小沙弥回答道:“几位年长的道士!”
“道士?”
姚广孝缓缓站起身来,没有说话,心中却想着不知是哪位故友前来。
姚广孝不仅仅是和尚,他是释儒道,三教同修,不仅同门多,朋友也不少,多是一些和尚,道士,相师之类的。
没有多想,姚广孝孤身走出寺院,果然在门口看到七位身穿道袍,或背剑,或手持拂尘的道士,看年纪,最小的也得五十多了!
“阿弥陀佛,贫僧有礼!”
姚广孝双手合十,对着众人行礼,问道:“敢问几位道长道号?”
几人并没有理会他,而中间最年长的道长一直是背过身的。
姚广孝见状,又问道:“贫僧与几位道士并不相识,怕是找错人了,阿弥陀佛,贫僧告退!”
“慢着,你赶着回去投胎啊!”
中间的老道士终于开口了,转过来,瞪着姚广孝,眉头一皱,问道:“你就是道衍和尚?”
“嗯?”
姚广孝眉头一皱,自己一口一个道长,没想到这老道士竟如此无礼,开口就叫自己和尚,还出言不逊。
“贫僧正是道衍!”
姚广孝并没有生气,不动声色的问道:“敢问道长名号?”
“找贫僧又有何事?”
老道士拂尘一挑,指着姚广孝淡淡说道:“和尚,你过来,道爷给你说点事!”
吃饱喝足,朱雄英搬着椅子放在御案前,拿起奏本开始看了起来。
“哎呦……大孙啊,何时变得如此懂事了?”
朱元璋看到大孙如此自觉很是满意,眉开眼笑的问道:“你是不是有事找咱?”
“我的事已经办完了!”
朱雄英无奈的说道:“与其让老头子说着骂着,还不如自己自觉些呢,我要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你能追我半个皇宫!”
“不错,不错,有觉悟!”
朱元璋拍着朱雄英的肩膀,笑道:“大孙,看你这么懂事,咱赏你点东西!”说着,从御案上拿起一张纸条放在朱雄英面前。
“这是啥?”朱雄英挠着头皮,还没来得及看,后脑勺就被朱元璋抽了一下。
“你打我干啥?”朱雄英十分无语的看着朱元璋。
“打你?”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打你都是轻的!”
“娘的,你给咱大孙取的那是啥名?”
“咱已经问过刘三吾,他说不认识,咱又去翰林院问了一遍,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刘三吾告诉咱,那就不是个字,你实话告诉咱,是不是你胡编乱造的!”
“啊……”
朱雄英恍然大悟,尴尬的解释道:“您说的这事啊,那啥……不应该啊……那可是我师父说的……啊……师父可能搞错了吧……毕竟一百多岁的人……”
朱元璋上手又是一巴掌,被朱雄英躲开,指着桌子上纸条说道:“那个老道士肯定搞错了,咱问了,应该是个珏(jue)字!”
(之前是一个土加玉,没显示出来!)
朱雄英看到纸条上面第一个名字赫然是朱文珏……
“这也不带土啊?”朱雄英问道。
“算了!”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不带就不带吧,你的名连辈分都没有呢……”
“再说了,咱大孙,重孙的命都是那老道士救的,他既然取了一个珏字,咱自然不能驳他的面子,咱看就叫朱文珏吧,这名也不错!”
“咱听惠妃说了,咱皇重孙和咱孙媳妇一样,都有两个小酒窝,以后也会有一对小虎牙,咱看这小名就叫小虎牙吧!”
“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