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妍妈妈拖着沉重的步伐从田间归来,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她轻轻揉捏着酸痛的肩膀,顾不上休息,便强打精神去石磨碾米。因体力不支,重重地摔倒在地,很久无法起身。
一种难以言状的酸楚涌上了她的心头,她不由得眼眶泛红。
此时,她想起了远在他乡工作的丈夫,还有在饥饿中等待吃饭的孩子,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是这个家的支柱。即使身体再苦再累,她也要咬牙坚持。
于是,她深吸一口气,将疲惫和酸楚深深埋藏在心底,努力站起身,继续碾米,为一家人准备晚餐。
吃完晚饭,疲惫不堪的她正准备上炕休息,突然听到广播里传来晚上要脱粒莜麦的通知。
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她又选择了前往。
上了一个班之后,本该结束的夜晚劳作,却因深秋的寒意逼人和人手不足,孙妍的妈妈又主动加了一个班。
那一天,她就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从清晨到深夜不停地忙碌着。
然而,像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拉开帷幕。
孙妍的妈妈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计划生育的宣传和工作中去。
然而,在农村,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子多福”思想占据主导,计划生育工作推行起来异常艰难。
大队领导密集召开班子成员和党员会议,并采取包户到人的方式,点对点地去做村民的工作。
广播里持续不断地宣传着计划生育政策。
大队干部和全体党员也全部深入到村民家中走访慰问,面对面地交流。
对于有些村民的不理解甚至抵触, 工作人员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孙妍的妈妈作为妇联主任,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村里的王大嫂,已有三个女孩,又怀上了第四胎。孙妍的妈妈得知后,上门去做思想工作。
当她刚踏入王大嫂家院门,就被王大嫂的婆婆拦住了。
“主任,平时我什么都听你的,可唯独媳妇生孩子这件事我不能听你的,”老人眼含热泪地说,“如果不让媳妇生,那简直就是要了我们老两口的命啊!没有男孩,我们家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孙妍的妈妈耐心地向她们讲解计划生育政策,说明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及孩子过多可能带来的生活压力。
起初,王大嫂一家虽然心中仍有困惑和纠结,但看着孙妍妈妈真诚的眼神和关切的态度,心里的抵触渐渐消散。
她们也愿意静下心来聆听她的话语,并且开始认真思考政策的合理性。
还有一户李家,妻子怀孕后为逃避计划生育,躲到了亲戚家,孙妍妈妈历经数日奔波,终于找到了她。
听完李家夫妻的苦衷后,孙妍妈妈好言相劝:“理解你们的心情,可咱也得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现在家里条件有限,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负担。不如集中精力把现有的孩子培养好,将来他们出息了,对孩子对家都好,你们说呢。”
李家夫妻被孙妍妈妈的真诚和道理所说服,同意跟她回去配合相关工作。
孙妍的妈妈不仅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全力以赴,在处理家长里短的纠纷调解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哪家婆媳产生矛盾,哪家夫妻发生口角,村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孙妍妈妈。
觉得她总是能够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秉持公正立场,不偏不倚,以理服人,巧妙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因而对她充满高度信任与赞誉。
过年了,别人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可孙妍妈妈与她的同事们却仍在走家串户关心困难群体、发放救济金、慰问军烈属,一年四季不得停息。
在那个年代,孙妍家人口多,劳力少。
尽管她的妈妈每天起早贪黑地忙个不停,但一年到头,挣的工分非常有限。
因此,分到的粮食也少得可怜,根本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需求。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将孙妍的妈妈压垮,在做好大队工作的同时,她想方设法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