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奶奶兄长的生日之际,爸爸也从未缺席,总是精心准备,前去祝寿,让这份亲情的温暖得以延续。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奶奶离世之后,孙妍的爸爸依然坚守着这份孝心,没有因为奶奶的离去而有所淡漠。
他继续坚持着每年为奶奶的兄长拜年祝寿的习惯,直至老人也与世长辞。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
爷爷病逝后,孙妍三叔也经常回去看望新奶奶,给奶奶买好吃的东西。
尽管三叔在娘舅的抚养下长大,成家立业并在县城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他仍然心怀亲情与感恩,亲切地称呼孙妍的爷爷和奶奶为“爹”和“娘”。
他还主动承担起儿子的责任和义务,这份执着的孝心和对亲情的坚守令人动容。
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眼里,三叔始终是爷爷奶奶的好儿子,爸爸和二叔的好弟弟,孙妍他们的好三叔。
从孙妍记事起,从未见妈妈和爷爷奶奶吵过架、顶过嘴。
爸爸在外工作期间,是爷爷奶奶用粗糙的手掌和温暖的怀抱,填补了他们姐弟心中的空缺。
然而,时光匆匆,爷爷的身影在孙妍她们尚未完全长大成人时,便不幸离世,留下了一份永恒的遗憾和深深的忧伤。
每次提及这段往事,妈妈的眼中总是泛起泪光。
她常常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孩子们都在外求学,爸爸开的工资总是入不敷出。
后来,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里经济条件的好转,妈妈常常告诫他们,每次回来要多给奶奶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多孝顺孝顺奶奶。
妈妈不仅这样教导他们,更是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没事的时候,她经常去奶奶家嘘寒问暖,陪奶奶聊聊天,说说话,看看奶奶家的柴米油盐罐里,缺啥短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妈妈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向孩子们传递着孝顺的力量。
孙子孙女孝敬奶奶自不必说,孙媳妇孙女婿每次回来也都会给奶奶买好吃的和好穿的,还会贴心地给奶奶一些零花钱,奶奶感受到了来自家人满满的爱。
弟媳妇们还经常抬上妈妈刚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蔬菜,给奶奶送去。
奶奶吃的、穿的、花的什么也不缺。
奶奶见人就夸:“我们家的孩子啊,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孝顺。”
奶奶的哥哥也常对孙妍的爸爸说:“你娘现在过得真好,比你爹在时还享福,看到她这样,我放心。”
老人的话语中满是欣慰,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中闪烁的光芒,无不透露出对妹妹如今生活状态的满意。
他深知孙妍的爸爸一家对妹妹的孝顺与关爱,这份亲情的温暖,让他这个做哥哥的心中满是感动。
奶奶,是个勤快且闲不住的人,她总在寻找机会,想为家人多做点事情。
即便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纹路,她那充满活力的身影却从未停歇。
那时候,孙妍的妈妈在村委会工作,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二弟弟鸿羽和弟媳煦娥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家中。
妈妈既要忙工作,又要和孙妍的爸爸照看大孙子,分身乏术。
恰在此时,大弟弟鸿卫家的孩子也出生了,奶奶尽管年岁已高,但她仍旧主动提出要协助家人照看曾孙女,分担家庭压力。
她每天笑眯眯地陪着曾孙女玩耍,逗她开心,哄她入睡,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奶奶和曾孙女的脸上,那一老一少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让人心生暖意。
然而,岁月无情,奶奶的身体逐渐衰弱。
从生病的那一刻起,直到离开人世,一直都是妈妈陪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
她日夜守护,护起护坐,不怕脏不怕累地为奶奶抓屎弄尿。
妈妈忙不过来时,大弟弟鸿卫也会过来搭把手,不嫌脏,不怕臭。
三叔也频繁回去探望奶奶,并从外面请来医生为奶奶诊治,希望能给奶奶带来康复的希望。
村里的乡亲们目睹这一切,无不感叹奶奶命好,福泽深厚,能有如此孝顺的子孙后辈。
这份孝顺与坚韧,不仅回应了奶奶一生的辛劳付出,告慰了爷爷在天之灵,更是家族世代传承的美好品德的体现与发扬。
在爷爷离世后的第十一个年头,奶奶的生命旅程也走到了终点。
然而,她的善良、勤劳与慈爱,已深深融入家族的血脉之中,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