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点头表示赞同:“父皇说得是,儿臣也正有此意。”
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不过,雄英的才智确实令人惊喜。”
“朕打算过段时间,给他更多的机会参与朝政,让他多历练历练。”
朱标听后,心中既欣慰又担忧:“父皇,雄英年纪尚幼,是否太早了些?”
朱元璋转过身来,目光灼灼:“不早!你要记住,当年朕也是在你这个年纪,开始承担起责任的。”
朱标恭敬地说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朱元璋走回座位,神情严肃起来:“好了,说说草原十八部的事情吧。”
“近日边关传来消息,他们又有动作了。”
朱标点头:“是的,父皇。儿臣正想与您商议此事。”
朱元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草原十八部一直以来对我大明边境虎视眈眈,屡次骚扰百姓。虽然我们多次派兵镇压,但效果并不显著。”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嗯,他们熟悉地形,又善于游击,确实难以对付”
夜深了,朱标回到东宫,脑海中不断回想着父皇与自己讨论草原十八部的对策。
想着朱元璋的叮嘱,朱标决定去看看朱雄英。
毕竟,虽然父皇从未明言。
但他一直觉得,朱雄英的聪慧才智,已超出了他的预期。
思虑间,朱标来到了朱雄英的院落前。
他环顾四周,夜风微凉。
朱标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
侍卫守在一旁见他来了,连忙行礼。
朱标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他轻轻走向朱雄英的寝室。
透过窗棂,他看到小小的书房内烛光摇曳。
朱雄英正专心致志地坐在案前,手指熟练地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
微弱的烛光投射在他身上,映出略显疲惫的身影。
朱标有些好奇,便悄悄地走近,蹑手蹑脚地靠近窗前,透过窗缝窥探着里面的情形。
只见朱雄英的笔尖在纸上不停地游走,他的眉头微微皱起。
神情专注,似乎正在记录什么非常重要的东西。
朱标忍不住悄声问道:“雄英,你这是在写什么?”
朱雄英猛地回过头,显然没料到有人在此时突然出现。
看到是朱标,他愣了愣,立刻起身,匆忙行礼:“父……父亲,您来了。”
朱标见他一副手忙脚乱的模样,心头一紧,连忙摆手道:“不用多礼。你什么时候对写字这么有兴趣了?”
“我以为你平日里不愿温习,怎么今天变得这么用功了?”
朱雄英一愣,装作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过了片刻,他才小心翼翼地开口道:“父亲,您误会了,我并非在温习。”
他有些迟疑,不知该不该继续说下去。
朱标心中微微一动,问道:“那你到底在写什么?你这年纪,应该在学习更为基础的学问,怎么会去写这些?”
朱雄英抬头,眼神有些闪烁,他才缓缓说道:“父亲,前些日子我曾随侍父皇出宫,见到了许多百姓。”
“许多人都因病痛而苦,甚至连最基本的医治都得不到。”
“我心中难忍,便想着,若是能学些医术,或许能帮助他们。”
朱标听后,心中不由得震惊。
朱雄英年仅九岁,便已有如此深沉的思虑,心思竟能如此远。
思忖片刻,他皱眉问道:“你知道医术的难度吗?那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药方一不慎,便能误人性命。你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朱雄英有些懊恼地低下了头:“儿臣知道,医术并非易学,但若不从现在开始学习,恐怕等到更大时,已经来不及了。”
他看向朱标,义愤填膺道,“大明百姓苦于疾痛,朝廷又没有足够的医书。”
“父亲,我只是在想,若能记录下我看到的一些病症,也许能帮助更多人。”
朱标心中不由得为之动容。
他走近一步,坐到了朱雄英身旁,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许多:“你的心意我明白。”
“医者必须要有极大的责任心,也要有过人的耐心。”
“你若真心想做这件事,我可以帮助你,但你要知道,这条路非常艰难。”
朱雄英点了点头,眼神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郑重地说道:“父亲,儿臣会牢记您的教诲,不会轻言放弃。”
朱标看着他那副认真模样,心头泛起一股复杂。
年纪尚小,却有如此远大的心志。
朱标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语气柔和:“好,你的心意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