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啧.这么多鼎啊?”
“一二三四五……”
“这得有二十多个鼎吧?”
“海昏侯作为一个列侯,就算是曾经当过王,当过皇帝,也不能用这么多鼎吧,还是铜鼎!”
“这就是传说中的礼崩乐坏后的时代嘛?”
双手插着腰,看着东藏室内清理出来的二十多个鼎,陈翰那叫一个无语啊。
东藏室,也就是社科院考古所负责清理的厨具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有鋗、壶、尊、鼎、釜、臼、杵、勺等厨具。
有的青铜器上有“昌邑食官”“籍田”等文字,反应出了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西汉时期的“食官”系统和“重农”的祭祀制度。
其中,铜鼎、铜缶、铜长颈壶等青铜器的造型十分精美。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昌邑食官”这几个字的发现。
海昏侯刘贺,在成为海昏侯之前,就是昌邑王。
而他的昌邑王位,是继承与自己父亲的,并且当了十年的昌邑王。
之后,就再无昌邑王这个诸侯王位了。
也就是说,能够在使用的青铜器上,“刻有昌邑”二字的,基本上只可能是刘贺,或者他的父亲刘髆。
刘贺的老爹,汉武帝的五儿子刘髆,是在昌邑去世的。
而昌邑位于山东河泽巨野县,和江西离的有点过于远了。
那么,江西南昌的这座海昏侯墓,就基本可以确定墓主人是谁了。
只有可能是刘贺了。
虽然,关键的刻有“海昏侯贺”“刘贺”之类名字的印章,暂时是还没发现。
但是对于这座墓的墓主人,考古基地的所有人,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定论了。
就是海昏侯刘贺没跑了。
不过,在确定了墓主人身份后,这东藏室内发现的这么多铜鼎,就有些过于让人惊讶了。
数了数,一共24件,大部分都是三足鼎。
一个列侯,怎么可能拥有24件青铜鼎陪葬?
天子才陪葬九鼎八簋,更何况列侯呢?
刘贺胆子是有多大,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陪葬远超九鼎数量的青铜鼎?
这是所有汉代墓葬中,一次性出土青铜鼎数量最大的一次了!
不过,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
一行行在青铜鼎腹部刻上的文字,算是给出了解答。
“昌邑籍田铜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二”
“昌邑籍田铜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三”
“昌邑籍田铜鼎……”
大量关于“籍田”的刻字,被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发现。
这个发现,算是让大家心里有数了。
原来这些铜鼎,并非是用作彰显地位的礼器陪葬的。
这些铜鼎,是刘贺在参加籍田礼时,铸造的礼器。
所谓籍田礼,是古代吉礼的一种。
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
这个礼制,在汉代被发扬光大,天子亲自带头,在每年春耕的时候,亲自下田劳作,以示重视农耕。
在西汉,这种“籍田礼”,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系统。
从天子到诸侯王再到列侯。
只要是有封邑的人,不管封地大小,都会在春耕的时候,带头进行籍田礼。
一方面是以示自己对农耕的重视,一方面也是乞求上天,能够给个好收成。
在举行籍田礼的时候,在亲耕之前,要先祭拜神灵,并且送上太牢。
这个时候,就是铜鼎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太牢祭品都是放到铜鼎之中,然后献给神灵的。
这个时候的铜鼎,象征的就不是权利了,只是用作一个祭祀的工具,回归了其最早的用途。
其实鼎这玩意,最早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用于煮饭以及祭祀的。
只是因为在上古部落时期,掌握了“祭祀”权的人,往往是部落最有权利的那个人。
华夏远古部落时代,神权和王权是合一的。
从传说中颛顼帝绝天地通后,华夏上古时期的圣王们,就是又掌握王权,又掌握神权的人。
是拥有神之血脉,可以与神灵沟通的天之子。
而非像西方那样,宗教与政治是分开的,神权和王权分属于教皇和国王。
所以,当圣王们主导祭祀权后,渐渐地鼎就演化出了权利的象征。
特别是商代的时候,商人不管大事小事,心情好还是不好,都要杀个人牲祭祀祭祀祖先,频繁的使用鼎作为祭祀时的工具。
所以,久而久之的,拥有鼎就等于是拥有权利了。
鼎也从商代时,只有“祭祀”“蒸煮食物”的作用,演变到周代成为了权利的象征。
而刘贺的这些鼎,大部分都是他在籍田礼的时候,用来祭祀神灵时铸造的。
理论上来说,确实不算是专门铸造来作为礼器的,从鼎上的刻字就能证明。
但是,等到他去世后,这些籍田礼所用的铜鼎,都一起陪葬入墓室之中,多多少少也有点违礼了。
只能说,西汉不愧是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王朝,礼崩乐坏的确实很彻底。
根据史书所记载,到西汉立国的时候,刘邦找遍全国,都找不到几个还懂得周礼的人了。
以至于西汉初期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礼仪制度,叔孙通想要重建礼制,最后也只来得及搞了套大朝仪时的礼仪。
关于天子的穿着打扮,除了冕服保存下来,其他的制度基本也都没有了。
而且,实际上西汉初期连冕服的具体穿着制度都没确认。
天子、太子、皇子、诸侯王、列侯,都有资格穿冕服。
《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而大裘冕、衮冕、鷩冕、玄冕、鷩冕等冕服,简单的说,区别就是有的十二章纹、有的九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