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工读生。
当然,目前也有非旧雅言学生就学成毕业的大学生,比如蒋不疑这种情况。
也有以前不是工匠,而直接读完小学中学又连续读了大专的学生。
第二种是各个衙门推举的学生。
这些衙门包括长安各个府衙,还有各州府衙。
各州现在可不是没有新学学生,比如蜀郡,新学学子起码五十万,数字非常的恐怖,比成都这座城池的人口都多。
而后走了几步的其他城市,照样有新学学生。
所以各地府衙都有资格推举考试生。
第三种是各个新商改机构大商业体拥有直接推举权。
比如同关煤矿。
同关煤矿主矿区常年维持着五万矿工的数字,全国其他地方合起来总共有十一万人。
这十一万人指的是十一万个职务,可不是只有过十一万人。
要知道最开始头一两年加入同关煤矿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出来自己工作自己开店或者开企业去了。
同关煤矿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十五万人入职了。
这十五万人里面,学习新学的人高达十一万!
毕竟来了矿上,别人都学,就算再不学,也带着学点了。
这十一万人的质量还是超高的那种,毕竟是恐怖的学习氛围里面出来的人。
所以同关煤矿就有推举权,其他大公司也一样。
除了这三种推举之外,还有第四种,通过预选考试进入的。
大汉的各州都在进行预选考试,这个预选考试不正式,只是作为选拔的手段,非常容易做手脚。
但给的名额不多。
按道理,能通过预选考试的人,一般不太可能在真正的科举中考的太差,就算不通过,也最多差一点点。
总不能更难的考试考了九十,回头考简单的考个五十吧?
这预选考试,既不糊住名字,也不题目保密,就是考试的人去了,各州府的人随便提一套试卷给他们做,做过了就行。
这种考试只可能出现州郡官员和考生串通一气作弊,不会出现普通考生把所有题都背下来然后再去参加考试的情况。
因为说有的考题都背下来,那就几乎等于精通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通行的重要知识了,这背下来还需要作弊?
如果作弊,呵呵。
说白了霍海觉得刘彻就是故意的。
刘彻故意给了州郡官员作弊的机会。
谁这一次预选的人考砸了,无所谓。谁这一次预选的人考炸了,那就等着被罢官吧!
既然都要选拔新官了,那刘彻也没有把老的哄着的想法,谁要是愿意继续为大汉付出,为大汉贡献,比如文翁这样的,那朝廷自然优待。
谁要是想要中饱私囊,那就乾脆换掉。
原因也简单。
就算官员一定会出现一定的坏官,有坏官率,那坏官再怎麽换也不会更坏了。
这预选这一环,还有州郡县府衙推举那一环,都是刘彻故意设的坑。
这一次科举,将会录取的人数,比所有人想像的都多得多。
原因就是,要把本来在大汉朝廷里里面浑水摸鱼的人直接给换了。
同一时间,朝廷还要预备一批官员,接下来要大规模收回封国重新改为郡县制,到时候还要用官员。
春闱现场,考生们看到春闱的房子也是在吐槽:「有没有搞错。」
春闱考试地点在太庙外。
太庙外就是以前万年县的范围。
这里的房子都被霍海刘彻买了下来,大量的人都搬出去了,马上要开始修新房子卖了。
而春闱确定后,就拿了一批房子出来,改贡院。
靠近太庙这边的土最值钱,以前有个闾里的房子密密麻麻的修建的,没有院子,都是联排的房间。
正好适合改贡院。
改完之后怎麽说呢,和明清贡院五五开。
明清贡院,那叫一个昏暗丶臭丶烂丶破丶漏风。
这儿也一样。
进来的考生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但这就是故意的。
霍海开始也犹豫过两种考法。
一种是一堂两天,连续三场,中间只休息一天的贡院模式。
一种是上午下午各一卷,两天考完的现代考试模式。
最终选了贡院模式。
原因很简单,这个虽然也叫国考,但是选拔的含金量要比国考高。
各方面都不能给那麽高的容错率。
国考一年招几万人。
而科举一年招百来人甚至几十人,多的时候最多千以内。
国考一年一次。
科举三年一次。
这都是差别。
当然,理论上如果官员多,可以稳定大汉局势,但,目前大汉是分封制郡县制资本主义混合的国度,那样做只会尾大不掉。
所以科举就算不是像历史上招收那麽少的人,但也不可能像国考那麽多。
文翁在现场看着考生们各种各样的抱怨,也没有说什麽。
直到巡考桑弘羊大声:「吵什麽吵!」
「贡院交头接耳一律判考试作弊,永远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