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都市言情>姚黄赵璲> 110-12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10-120(4 / 19)

姚黄直接问大公主:“妹妹更喜欢哪种才子呢,君子如玉的文进士,还是英武非凡的武进士?”

大公主羞红着脸不肯说。

姚黄干脆把她打听到的各地才子的消息都说了一遍,全是二十出头未曾婚配的年轻儿郎,至于到底哪个更适合大公主,就要看母女俩以及永昌帝的意思了,姚黄可不会具体推举某个人,免得将来夫妻俩感情不和怨怪到姚黄头上。

文春闱二月初九开考,连考三场,二月十五考完。

三月十二,文春闱发榜,共上榜三百余人,考虑到这里面可能有自己未来的表妹夫,姚黄让人誊写了一份名单回来,再把母亲、表妹都叫到王府,娘仨对着满满几页的名单,先把她们打听清楚且能对上脸的十几个名字勾了出来。

勾着勾着,姚黄在榜后尾巴处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何文宾。

罗月:“姐姐认识此人?”

姚黄笑道:“外出避暑时见过几面,长得还行,可惜他们一家人都不太讨人喜欢。”

怕表妹看上何文宾,姚黄还专门在何文宾的名字上打了个叉。

傍晚,惠王爷回来了,在次间的桌子上看到了这几页名单。

姚黄:“王爷可有看过他们的答卷?”

赵璲:“不曾。”

没当差前看以前的春闱答卷是好学,当差后再看这些封存的卷宗就不合适了,尤其是这次春闱,赵璲从始至终都没有留心。

此时得了名单,赵璲随意阅览起来,知道打勾的是罗家可能会接触的女婿人选,打叉的……

姚黄见他盯着何文宾的名字看,笑着解释了一句。

赵璲看的却是何文宾上面的那个名字:狄献。

姚黄确认过他的视线,疑惑问:“王爷认得此人?”

赵璲:“不认识,只是想起了另一个同姓的官员。”

能让惠王爷记住的,肯定有些故事,姚黄催他讲细些。

赵璲回忆片刻,道:“还是永昌二十五年,一次早朝,工部与户部尚书为凉州一个修渠的工事起了争执,最终因为当年国库紧张否决了那个工事,提请该工事的知县便姓狄,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

姚黄:“……永昌二十五年,都过去六年了,王爷竟然还记得一个跟你无关的事,什么渠啊?”

赵璲摇摇头,他也记不清渠名了,只记得那渠位于黄河沿岸。

次日,赵璲到了工部,带着青霭去了存放早年被否决工事提案的库房,他自己推动轮椅,让青霭一排一排地翻找,找到下午,青霭才成功找到一本落满灰尘的旧折子,折皮上书:凉州青峡县知县狄雍呈递。

青霭拿帕子将奏折擦拭得干干净净,再递给惠王爷。

赵璲翻开,很厚的一封奏折,里面还绘制了几处渠道的位置图,包括所需人力物力所耗工期都算得清清楚楚。

看完了,赵璲让青霭将这封奏折放回原处。

三日后便是文科举的殿试,永昌帝亲自主持,点了三位亲王以及几位大臣陪同。

来自灵山县的何文宾排在最后一排的位置,进入大殿后他恪守规矩不敢抬头,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收到试题垂眸思索片刻,提笔作答起来,一个时辰后他遵守报时公公的话放下笔,这时,何文宾才悄悄看向大殿前方。

帝王龙威甚重,何文宾看了一眼便匆匆看向别处,旁边站着是应该是王爷们,坐轮椅的是惠王……

何文宾猛地瞪大了眼睛。

惠王爷与他对视了一眼,平平静静的一眼,与在灵山镇偶遇时的神色并无不同。

何文宾心慌意乱地随着其他人退下了,彻夜难眠,很怕惠王会因为母亲的那些不敬之言迁怒他,让他连同进士都得不到。

次日殿试就有了结果,何文宾如他预料的那般,中了三甲“同进士出身”,基本能外放做个知县!

何文宾深深地松了口气。

“我与何兄还真是有缘,两榜名字都挨着。”

也考了三甲同进士出身的狄献笑着走了过来。

何文宾刚要应,忽然有个穿布衣的健硕男子追上狄献,拱手道:“狄公子,我家主子久仰公子才名,不知可否请公子到府上一叙?”

狄献:“你家主子是?”

健硕男子从袖子中取出一枚腰牌。

何文宾就见狄献脸色一变,匆匆朝他道声别,这就随着那人走了。

何文宾很是羡慕,能叫一位同进士去对方府上的主子,至少是位京官,都是三甲,名次也相仿,为何他就没这个福气?

作者有话说:

原型北魏刁雍修艾山渠,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当然放在文中修渠人的经历我给改编啦

第113章

这日是三月十七,朝廷下午发放的殿试结果,赵璲也提前一个时辰回了王府。

参加殿试的贡士不会再有落选之说,只会评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其中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会直接入翰林院为官,二甲进士与三甲同进士出身的则需要再在吏部那边进行一次铨选,最后根据铨选结果安排京城的低阶官职或是外放知县、县丞等职。

能留在京城的基本是二甲排名朝前的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