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政策。
那老百姓活的,跟前面四百年简直天差地别。
社会稳定,民生富足,安居乐业。
这是最基础的。
不过,历史上,任何王朝只要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他就肯定会得罪贵族阶级。
这个也给隋朝灭亡留了一个祸根。
杨坚之后呢,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同样是二世而亡。
隋朝简直就是秦朝的翻版。
不过跟江鸿飞上一世影视剧当中那个整天花天酒地的隋炀帝可不是一回事。
正儿八经史书里面的隋二世杨广本人,不仅仅是文武双全,他雄才大略的程度一点不比他爹差,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大有作为的亡国之君。
首先延续了一千年的科举制度,那就是杨广发明的。
在这之前哈,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用的是九品中正制。
要是如果你不是门阀士族出身,就不用想进入官场这件事,甚至就连寒门出身的人都不大可能当官,就更别提老百姓了。
但是杨广呢,他开了科举,等于是又加了一条路,用考试的办法去选官吏,那寒门和平民子弟这才有了机会进入朝廷的管理层。
那除此之外呢,杨广开京杭大运河。
这正儿八经是利在千秋。
这条河到江鸿飞上一世还是航运主力之一。
而且,以华夏为尊,万国来朝的这一套蕃贡外交体制,也是从杨广开始的。
可以说,当时杨广就是一个原则:
你听话乖乖来朝拜,按照我的逻辑框架来走,那咱们就一起发财,要是不来朝拜,不愿意认同华夏价值观和我这一套体系,那我就直接出兵把你给干掉,就完事了。
所以说,整体上,隋朝都是一个积极创新谋求发展的王朝,就不断的开疆拓土,不断的建功立业,不断的刷新历史,那文治武功,在当时基本上是定鼎华夏之最了。
可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恰恰就是因为隋朝太猛了,所以说才留下了亡国的祸根。
隋朝跟秦朝那真是太像了,都是崛起的速度太快,但是呢底子不稳,步子垮太大了,结果就扯着蛋了。
他们都是表面上统一了各个小国,但是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也就是门阀士族,一直都没能消化,加上这两个朝代的强权皇帝,都喜欢谋求改革,就严重危害到门阀仕族、世家大族的利益了嘛。
再加上后期确实穷兵黩武,老百姓也受不了,所以呢,在隋朝末期,才有那七十二路反王的乱世出来。
最后,根基不稳的隋朝很快就从巅峰跌落,到了灭亡。
可以说,隋朝把得罪人的事,基本上全都干完了,该打下的基础也全都打好了,然后才有唐朝的辉煌。
所以,历史上讲,汉承秦志,唐袭隋志,汉唐之所以能延续数百年,那么嚣张,秦隋两朝打下的基础,至少得占一半功劳。
江鸿飞不想大元帝国成为秦隋那样的短命王朝,更不想为别的王朝做嫁衣。
所以江鸿飞肯定得总结历史教训。
隋唐的朝代更迭呢,究其原因,离不开隋唐第一门阀势力——关陇集团,在背后的操纵和博弈。
所谓关陇集团,就是世家大族的联合体。
如果不是关陇集团这些势力的点头和认可,恐怕最后的胜利者也不会是李唐。
往严重一点来说,李唐不过就是关陇集团的代理人而已。
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不照样要走豪门的路子吗?
那时的人,一见面,不都先问你是哪家的吗?
什么五姓七望、关中四姓,韦、裴、柳、薛,都是这些。
其实就是连唐中的安史之乱,实质上也是唐朝内部世家门阀的权力游戏。
这些关陇门阀士族,大量啃食国家的资源,让权力只能流传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阶层固化极其严重。
即便是有科举,那也是在走形势,你的身份背景,早就被考官调查的一清二楚。
隋唐科举最大的作用,就是给这些门阀士族子弟增加做官的合理性,底层百姓要想阶层跃迁,那你想都不要想。
于是,在这种绝望的世界里,终于惹怒了一个下等人,那就是盐商出身的黄巢。
黄巢苦读寒窗,却屡试不中,在看清了科举和官场的黑暗后,在离开长安之前,愤恨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弟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几年后,到了干符二年,唐朝各地爆发了水旱灾害。
当时记载,麦才半收,秋季的庄稼几乎没有,但是由于当时的朝廷用兵不断,反而增加了赋税,而门阀士族的官员呢,不但不上报灾情,还继续横征暴敛。
这就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黄巢的一腔怒火终于爆发,举家起兵造反,四方百姓,争先投入义军,短时间内就聚集起了三十万之众。
黄巢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军所到之处,凡遇门阀士族,无论男女老幼,皆斩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