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无数,随军家属、财物尽数落入大元军之手,更有奚、渤海、汉军五千余人,眼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
此外,王禀部还生擒了阿噜太师,并缴获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尊号宝鉴、契丹涂金印等珍贵宝物,大元军此役大获全胜,军心大振。
然而,王禀心中却难掩遗憾,因萧干终究还是逃脱了他的掌心。
不过,王禀也暗暗庆幸,因阿古哲并未现身,他推测,阿古哲很可能已随萧干一同潜逃。
只要阿古哲仍在萧干身边,便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总有一日能将其一网打尽。
萧干只是他的汉名,其奚名叫回离保亦或回里不、夔离不。
他乃奚王忒邻之后裔,一生经历波澜壮阔。
早年他曾为辽道宗之护卫,后执掌铁鹞子军,成为契丹王朝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
铁鹞子军,乃契丹精锐之师,以行动迅捷、战力强悍著称,无论是平原还是旷野,皆能驰骋无阻,所向披靡。
萧干一生仕途坎坷而又辉煌,历任奚六部大王、契丹行宫都部署、北女真详稳等职,更在天庆年间屡建奇功,因破诸蕃有功而累迁奚六部大王,兼总知东北路兵马事。
然而,世事无常,耶律延禧即位后,朝局动荡,萧干虽屡建功勋,却也难逃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曾在天庆年间率军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却又在后来因耶律余睹事件而卷入宫廷纷争之中。
保大元年春,一场由国舅萧奉先挑起的政治风波席卷朝堂,萧昱、文妃等人无辜遭难,耶律余睹则引兵投向女真。耶律延禧震怒之下,派遣萧干等将领追击余睹未果。
此事之后,萧干等人深感耶律延禧昏聩、奸臣当道,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而后,萧干历经波折,最终与耶律大石等人共立耶律淳为帝于燕京,建立北辽,后来又辅佐萧太后萧普贤女。
直至,北辽被大元帝国击败,萧普贤女被江鸿飞收入后宫,萧干才离开大辽王朝,自己单干。
萧干野心勃勃,充满了梦想。
不想,他所建立的大奚国,仅仅只维系了数个月,就遭到了大元帝国的重创。
王禀率领大元军以其雷霆万钧之势横扫而来,奚军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在这场毁灭性的打击之下大奚国迅速崩溃瓦解。
萧干见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只好带少数亲信狼狈而逃。
萧干与部将耶律阿古哲、外甥乙室八斤、家奴白底哥等人突围后,隐藏在奚族百姓家中。
对于奚军之溃败,萧干很难过,但他仍然不死心,他打算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然而,萧干不知道的是,他的亲信们对未来已经绝望。
很快,耶律阿古哲、乙室八斤和白底哥三人经过一番密谋,趁萧干不备,将其捉了,然后将他押解至松亭关交给大元帝国。
所有人都以为,萧干必死无疑。
不想,江鸿飞却放过了萧干,还让他回去继续当奚王,不仅如此,江鸿飞还跟他的大奚国交易,甚至借粮给他。
江鸿飞当然不是大发慈悲,而是要让萧干率领奚人骚扰金国。
萧干愕然之余,心中五味杂陈。他未曾料到,那昔日誓要将其置于死地的敌人,竟会给予他如此出人意料的“生机”。
月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是感激?是疑虑?还是重燃的斗志?
江鸿飞的举动,在萧干看来,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让萧干得以保全性命,重掌奚王之权,为复兴大奚国保留了一线希望;
另一方面,这希望却是以成为他国棋子为代价,让他不得不将复仇的火焰转向另一个强大的敌人——金国。
夜深人静之时,萧干独自立于简陋的屋舍前,望着满天星辰,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此番归来,不再是单纯的复仇或扩张领土,而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奚人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站稳脚跟。
“既然天不绝我萧干,我必以十倍百倍之努力,让奚族再次辉煌!”
萧干紧握双拳,眼中闪烁着坚定与不屈的光芒。
随后的日子里,萧干暗中整顿残部,恢复生产,同时秘密训练士兵,提升军力。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金国,于是开始与周边小部落结盟,共商对抗大计。
在这个过程中,萧干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外交手腕,逐渐赢得了各族首领的尊敬与信任。
而另一边,江鸿飞虽远在大元帝国,却对萧干的动向了如指掌。他之所以放萧干一马,并非出于仁慈,而是看中了奚人在北方草原上的独特地位与战斗力。
他深知,利用奚人作为前哨,可以有效牵制金国,为大元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奚人在萧干的带领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萧干更是亲自前往金国边境,策划了一系列精妙的骚扰与伏击行动,使得金国边境不得安宁,兵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