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已至,是时候透露些许内幕了。毕竟,他这位能干且顺从的儿子若因此再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还需耗费心力另寻继承人。
于是,他打断了江修在那打感情牌:,淡淡道:“好了,你若真想知晓,去问你的岳父罢。”
江修闻言,连忙向江鸿飞解释:“父皇,儿臣……儿臣……”
江鸿飞见状,不耐烦地挥手示意他离去。
江修苦笑,心中暗自感慨:父皇表面看似昏庸,实则明察秋毫。
旋即,他又自嘲起来,父皇若非神明般无所不知,又怎能铸就这空前绝后的大帝国?
更何况,被江鸿飞带在身边历练过的江修深知,江鸿飞的布局深远,早在多年前,大元帝国的核心官员与将领间,已密布其眼线。大元帝国的一举一动,皆难逃江鸿飞的法眼。
这么说吧,贪官污吏,在江鸿飞心中,犹如白昼之影,无所遁形。
然而,江鸿飞常言:“稳定大于一切。”
在江鸿飞看来,这些贪墨之徒,终将成为朝廷的财源,待需时便一网打尽。
江修深知江鸿飞智计无双,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藏着心眼,自己那点小聪明,不过是班门弄斧。
因此,被揭穿后,他未做无谓争辩,恭敬告退,然后就赶紧溜之大吉。
踏出养心殿的那一刻,江修内心涌动的不仅是释然,更是激动!
他终于要知道,他父皇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了!
这份好奇,如同烈火烹油,驱使他直奔都堂,去寻那位被世人称为“王万顺”的宰相——王伦。提及王伦,大元帝国上下无人不对他的传奇经历感到佩服。
曾几何时,他仅是一名落魄书生,生活困顿,无人问津,只能上山落草为寇。
然而,自从遇到江鸿飞,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般,一跃成为大元帝国的宰相,而且一坐便是二十余载。
更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外界普遍认为王伦的能力平平,甚至他自己也谦逊地承认不及诸多英才,但他却始终稳坐钓鱼台,无人能动摇其地位。
世人皆道,王伦的成功秘诀无非两点:
其一,他自江鸿飞微末之时便追随左右,忠诚不二;
其二,对于江鸿飞的任何指令,无论合理与否,他都毫不犹豫地执行,达到了近乎盲目的顺从。正因如此,他的名号从“白衣秀才”渐渐演变成了“王万顺”,意为万般顺从,足见其忠诚之深。
有趣的是,王伦非但不以为耻,反而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字号,更求江鸿飞亲笔赐字。
江鸿飞曾戏言于王伦:“他人在笑你无主见,你听不出来?”
而王伦则以笑回应,言他人之非议实则是嫉妒他受宠信。
在他看来,政治主张不过是虚妄之物,唯有忠诚与服从才是真章。
他坚信,君王的决策自有其深意,即便偶有失误,亦是深思熟虑后的布局。
这种独到的政治智慧,让王伦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屹立不倒,成为真正的赢家。
王伦的仕途之路,无疑是对“智者借力而行”的最佳诠释。
他自知才智有限,便全力依附于江鸿飞这位智勇双全的君主,借其光芒照亮自己的前程。
而江鸿飞,作为历代帝王中罕见的重情重义之君,对王伦的忠诚与服从给予了极高的回报与信任,使得王伦能够在大元帝国的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此外,王伦还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网罗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幕僚,弥补了自己在政务上的不足。
这些幕僚各展所长,为王伦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能够游刃有余,不失分寸。
江修对王伦的了解,不仅仅来源于日常的公务往来,更因为他与王伦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他的王妃,正是王伦的女儿。
这也侧面印证,王伦智慧超群,若非如此,何以独享殊荣,其女或可得登后位,而非他人之女?
不过——
江修与岳父王伦之间,关系微妙而复杂,一言难尽。
按常理,作为岳父,王伦理应对女婿江修有所偏袒,至少应给予一定的信任与支持。
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
在江修看来,王伦对他的态度,更像是防身立命的对手,而非亲人。
尤其是那关乎国家安危的三百五十万大军之事。
对于此事,江修心中忧虑重重,他曾多次尝试从王伦口中探得一丝线索,却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王伦的防备之心,坚如磐石,让江修倍感无奈与挫败。
某夜,月明星稀,翁婿二人对酌,酒过三巡,王伦已显醉态。
江修见状,心中一动,欲借此机会打破僵局。
他小心翼翼地引导话题,试图让王伦在不经意间吐露些许机密。
然而,王伦虽已醉眼朦胧,却依然守口如瓶,对江修的询问置若罔闻。
江修心中怒火中烧,加之酒意上涌,言语间不禁多了几分冲动与挑衅:“宰相难道不怕有朝一日我登基为帝?”
此言一出,满室皆静,连空气都似乎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