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听到这话,神色有些尴尬。
他确实杀过不少大臣,但在文武百官的蛊惑下,他很少抄家。
每次当他决定要抄家的时候,那些大臣都会以各种理由阻止、劝说他要做一个贤君圣主。
再加上崇祯也不怎么喜欢锦衣卫,所以他从未真正了解过那些官员的家底。
一想到这些,崇祯顿时就气得气血上涌。
因为就是这些人一直在拖欠国家的田税!
要是有这些钱的话,大明怎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这都是朕的钱!朕的钱啊!
崇祯忍不住在心中呐喊道。
虽然崇祯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但看着崇祯的样子,朱慈烺就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不得不说,挺让人无语的!
一时间,空气突然安静了下来。
崇祯回想起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最终叹了口气,然后看向朱慈烺道:
“烺儿,之前是父皇错怪你了,你做得很好。”
烺儿?
朱慈烺听到这个称呼,多少有些不适应。
毕竟“逆子”这个词他已经听惯了。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然后道:
“父皇,再写一道圣旨吧。”“什么圣旨?”
崇祯好奇地问道。
“今天不是杀了兵部尚书丁启睿吗?接下来儿臣决定让李邦华担任新的兵部尚书,并且让他整顿京营。”
“李邦华今天早上已经到了,刚刚儿臣已经和他商量完整顿京营的事情了。”
“等明日早朝宣读完任命李邦华的圣旨,他就可以着手这件事了!”
朱慈烺回答道。
李邦华?
崇祯听到这个名字,神色也是微微一变。
因为十年前,李邦华就是他亲自任命的兵部尚书,并且在他的命令下整顿过京营。
只不过当时勋贵和文武百官都在阻挠,所以整顿京营的事情就这么半途而废了。
无奈之下,他才组建了勇卫营。
等等
勇卫营!
想到这里,崇祯赶忙开口问道:
“对了,你知不知道勇卫营现在怎么样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
“前不久,儿臣接到了勇卫营的密报,说是勇卫营经过了几场厮杀之后,损伤已经过半。”
“其中提督太监战死沙场,秉笔太监身受重伤,所以儿臣拨了些银子,让他们休整一下之后返回京城,重新整顿一下。”
崇祯先是松了口气,随后这才道:
“你做得对,也确实该让他们回来了。”
要知道勇卫营可以说是唯一忠于崇祯的部队了,也是崇祯唯一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直接调遣的军队,所以崇祯也不希望这支部队就这么打没了。
于是乎,崇祯再无一丝犹豫。
“好!任命李邦华为兵部尚书的圣旨朕帮你写!”
不多时,笔墨和空白圣旨被送来,崇祯再次提笔写下了圣旨。
这次不用朱慈烺吩咐,他的字迹就已经是潦草不堪、甚至有些歪歪扭扭的。
咋一看,就知道出自病重之人。
看着眼前正在书写圣旨的崇祯,朱慈烺还是很满意的。
要是这种父慈子孝的关系能一直这么下去的话,其实也不错。
自己在前面办事,崇祯在后面背锅。
毕竟,老爹向来都是为儿子背锅的。
不多时,朱慈烺就拿着册封李邦华为兵部尚书的圣旨离开了坤宁宫。
当天中午,以丁启睿为首的一众官员以及家眷全部在午门斩首,张四知因为是内阁大臣,所以被毒药赐死。
这样的举动再次迎来了朝廷的震动,几乎所有的官员皆是惶惶不可终日。
但他们这次却不敢像往常一样聚集在一起评论这种事情。
就连几位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给其他一些高官,全部都闭门谢客!
毕竟谁都知道,现在的崇祯有锦衣卫、有东厂、西厂,甚至保不齐他们身边就有崇祯的耳目。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第二天一大早,伴随着上朝的钟声响起,大臣们鱼贯而入,朱慈烺也随即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简单的行过礼之后,王承恩高声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就在这时,周延儒第一个站了出来。
“太子殿下,老臣有本启奏。”
朱慈烺点了点头:
“周阁老请说。”
周延儒继续道:
“太子殿下,之前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等人已经伏法,臣觉得他们算是罪有应得!”
“可是这些职位也不能空着,所以臣想举荐一些人来担任这些职位。”
朱慈烺听到这话,心中一阵冷笑。
果然,周延儒不愧是东林党的领袖,眼看着同为东林党的自己人被杀,马上就想到用其他人来弥补空缺,以维持自己党派的势力。
只可惜,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于是乎,朱慈烺随即开口道:
“周阁老有所不知,昨日本宫将此事禀告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