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其他类型>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136章 朕的钱,凭什么要分给他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6章 朕的钱,凭什么要分给他们?(1 / 4)

第136章 朕的钱,凭什么要分给他们?

与此同时,另一边。

朱慈烺此次并没有着急返回京城,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是提前回到京城的话,必将面临文武百官们的抗议和谏言。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他打算和崇祯一起回京。

这样即便回了京城,也能把崇祯推到前面背锅。

毕竟崇祯现在可是大明第一背锅侠!

虽说他人不在京城,但京城内的一举一动却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得益于他每日都会收到锦衣卫传来的详细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他始终掌握着一切。

根据锦衣卫的密报,京城那边的灾民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万之众,甚至有可能已经接近三十万了。

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朱慈烺最初的预计。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因为在他看来,人多并非仅仅是负担,同样存在着许多好处。

毕竟回到京城之后还要组建新的大明税务军,到时候现有军队肯定不够用。

刚好从这些难民当中挑选出一些身强体壮的人出来,然后充当军队。

此外,他原本计划种植一万亩番薯和土豆,如今鉴于灾民数量的增多,便果断决定将种植面积扩大十倍,也就是十万亩!

反正之前抄家得来的土地太多了,刚好拿来多种点番薯和土豆。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众多灾民提供一份工作和生活保障,还能让他们有事可做,不至于无所事事,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更重要的是三个月后这些番薯和土豆就会成熟了,到时候足以养活数百万人!

当然,即便是如此,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灾民,但朱慈烺还有别的计划!

那便是在京城附近建造两座规模宏大的城市,这两座城市预计能够容纳二十万到三十万人左右。

城市的主要建筑将采用水泥建造,以确保其坚固耐用,而内部的房屋亦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造。

等建成之后,一部分用来安置无家可归的百姓,一部分用来安置京营、关宁铁骑、白杆兵的家人。

至于剩下的,则全部拿来售卖或者出租,到时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朱慈烺的眼中,这世间到处都潜藏着赚钱的机会,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便能够为大明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最近的几天里,朱慈烺还在思考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该给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们涨工资了!

众所周知,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所有朝代中最低的。

低到什么程度呢?

正一品,月俸87石,折合成白银大概350两银子。

从一品,月俸72石,折合成白银大概210两银子。

正二品,月俸61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80两银子。

从八品,月俸6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8两银子。

正九品,月俸5.5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6两银子。

从九品,月俸5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5两银子。

看起来似乎也不少对吧?

但是别忘了,明朝给官员发工资发的可不只是禄米和银子。

而是禄米、银子、铜钱、实物、大明宝钞这几样组合起来发放的。

禄米、银子、铜钱这些东西都不说了,但后面这两样东西,有时候简直跟废品没什么区别。

基本上都是国库里有什么,就给大臣们发什么,也不管这些东西值不值钱。

比如说某样东西市面上也就值十文钱,但是朝廷偏要按一百文的价值发给官员,官员又能有什么办法?

特别是最后的大明宝钞,到了明末这个时候,一贯大明宝钞只能兑换50文铜钱左右甚至更少,简直跟废纸没什么区别。

可发给文武百官的时候,朝廷肯定不会按照一贯大明宝钞50文铜钱的比例发放,这就导致官员们真正拿到手的工资更低了。

再加上明末通货膨胀,各种的物价都上涨了数倍,明末的大多数官员早已经是穷困潦倒了。

要不是朱慈烺之前抄家抄了那么多银子,恐怕朝廷现在还欠着官员们半年多的俸禄呢!

再加上之后还要改革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商税,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需要官员们的支持才能实施下去。

所以朱慈烺决定给大明朝所有的官员涨一次工资!

毕竟收了这么多的税,怎么着也不能朝廷自己独吞不是?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要让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得饱。

不让他们吃饱,他们凭什么帮忙推行接下来的商税改革?

直到心中有了完善的计划之后,朱慈烺这才看向有些摇摇欲睡的崇祯道:

“父皇,儿臣有件要事要和你商议一下!”

崇祯这会儿被晃的都有点瞌睡了,听到这话,有些不情愿的睁开了眼睛,然后问道:

“什么事?”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说道:

“儿臣想要给文武百官涨俸禄!”

嗯?

崇祯听到这话,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