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来说,义州城内不仅驻守着几万建奴士兵,同样还有大量的汉人百姓、蒙古百姓,以及建奴百姓。
他们基本上充当着建奴的后勤补给,从事粮食生产运输以及一些物资制造。
必要的时候,也会拿来充当肉盾,就比如之前那三万多汉人百姓的事情.
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建奴真的会从义州撤退的话,那么这些百姓他们是绝对不会带走的!
因为这些百姓会延缓他们撤退的时间。
毕竟只要建奴不傻,就会猜到明军肯定会连夜进攻义州。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些百姓呢?
汉人百姓自不必说,本来就是自己人,肯定是要好生照料的。
蒙古百姓其实也差不多,毕竟蒙古的大汗阿布奈都是崇祯亲自册封的,所以现在的蒙古百姓也算是大明的百姓了。
可是剩下的建奴百姓呢?
他们又该怎么处理?
这才是吴三桂真正担忧的事情。
而且根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由于建奴内部矛盾重重,争斗不断,这些建奴百姓的生活状况甚至还不如汉人百姓和蒙古百姓。
那些不愿意臣服于皇太极统治的女真人,诸如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北山女真,以及部分建州女真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沦为了建奴的奴隶,生活苦不堪言。
吴三桂必须知道朱慈烺对待这些人的态度,才能知晓该如何处理这些人。
而此时,朱慈烺早已经进入了锦州城内,此时正在城墙上观看者外面的景象。
天空中,夕阳早已没了踪影,夜幕像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铺展开来,将整片辽东大地笼罩其中。
城外,将士们的营帐井然有序地围绕着锦州城排列着。
点点火光跳跃闪烁,宛如繁星坠落人间,营造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曾有过激烈的厮杀。
朱慈烺心中清楚,眼前这看似和平的景象,是用无数大明将士的生命换来的。
突然就在这时,方正化来报:
“太子爷,宁远总兵吴三桂求见!”
朱慈烺回过神来,随后点了点头道:
“让他过来吧!”
没过多久,吴三桂便来到了朱慈烺面前。
他先是双膝跪地,恭敬地行了个大礼,这才说道:
“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神色平静,语气淡然的说道:
“平身吧!”
“可是有事禀报?”
吴三桂赶忙站起身来,微微躬身说道:
“太子殿下圣明,臣确实有事禀报!”
“据臣所知,这义州城内不仅有汉人百姓、蒙古百姓,还有不少建奴百姓。”
“所以臣想请示一下太子殿下,这些建奴百姓该如何处置?是直接杀了还是带回来?”
朱慈烺听到这话,神色依旧十分淡然。
其实关于这件事情他早就有了决策,本来是想等吴三桂出发之前再跟他说的,结果没想到他自己倒是先来问了。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告诉他吧!
这般想着,朱慈烺这才说道:
“其实在这之前,本宫已下过一道命令,那就是要对建奴犁庭扫穴。”
此言一出,吴三桂心中顿时明了,这些建奴百姓恐怕是难逃一死了。
毕竟犁庭扫穴这四个字都出来了。
然而紧接着,朱慈烺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所谓的建奴百姓其实未必都是建奴,说不定是其他女真人呢?”
“你且记住,大明只对建奴犁庭扫穴,但若他们并非建奴,而是其他女真人,并且愿意臣服大明,便可饶过他们的性命。”
“明白了吗?”
说这话时,朱慈烺意味深长地看了吴三桂一眼。
吴三桂不是傻子,瞬间就领悟了朱慈烺的意思。
原来太子爷并不想赶尽杀绝啊!
只要那些建奴不承认他们是建州女真,而是海西女真或野人女真,那么他们便可活命。
想明白这一点后,吴三桂赶忙拱手道:
“臣明白了!”
“臣马上就出发!”
说完这话,吴三桂随即便转身离去了。
看着吴三桂离去的身影,朱慈烺若有所思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留下这些建奴百姓的性命,其实和之前接受那些建奴投降的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在辽东的战略布局。毕竟在古代,人口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真要杀了他们,非但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让建奴内部更加团结。
但要是留下他们,甚至善待他们,那么势必会引来更多的建奴百姓投靠大明。
而且但凡投靠大明的建奴百姓,必须彻底舍弃建奴的身份,只能选择成为西海女真或者野人女真!
若是再有人敢自称什么建州女真,那么不好意思,你的头就会马上被人盯上。
因为建州女真的脑袋在大明这里老值钱了!
官方定价一百两银子一颗!
到时候说不定为了不被砍掉脑袋,这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