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其他类型>射雕:我靠抽卡成了五绝> 第172章 天下大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2章 天下大势(1 / 2)

第172章 天下大势

“顾少侠当初仗义救下那位江公子,可真是给红袄军帮了大忙!”

聊起如今红袄军局势,鲁有脚忍不住开口盛赞。

“这江公子当真是位大大的贤才,不光将红袄军上下打点得井井有条,就连流民也对咱们义军赞不绝口。”

黎生也附和道:“咱们这施粥救济的法子,也是跟江公子学来的!”

黄蓉不解:“黎长老这话未免夸张了些,设场施粥放赈的规矩自古就有,有什么稀奇?”

“黄帮主有所不知,这施粥也是有门道的。”

黎生笑呵呵地摇了摇头,得意解释道。

“历朝历代遇上大灾,开仓赈济,哪次不是乱七八糟,撕打抢夺,可你们今日路过,可见有一人争抢?”

郭靖歪着头思忖片刻:“好像还真没瞧见。”

鲁有脚点头又问:“不光如此,黄帮主再回忆回忆,那队伍是否还有些奇怪?”

经他这一提醒,黄蓉顿时明悟。

“你这么一说.好像那粥棚前要么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是带着孩子的女子,却鲜少见到壮年男子。”

“帮主慧眼!”黎生赞道,“江公子说,与其让那些大男人跟老弱妇孺抢吃喝,还不如给他们另找条出路。”

“什么出路。”

“就是让他们帮着做些修葺城防、打造军械、开垦荒田之类的活计,每日多得不少口粮,自然不必再去抢粥。”

“好像叫什么.以工代赈!”

顾平安听得暗自点头,江万里果然不愧宰相之才。

以工代赈的法子自春秋便有,真正发扬却在北宋,被沈括记入《梦溪笔谈,自此流传后世。

当年范仲淹在浙西大兴土木,以工代赈,如今被江临用于安置战祸流民,倒也真有妙用。

郭靖似懂非懂,却能听出这法子利在百姓,不由对江临更佩服几分。

“江公子这人真是厉害,若大宋皇帝能重用他,又怎会落得这般田地?”

顾平安看他一眼,轻轻摇头。

“赵宋之疾,深入骨髓,不是江临一人能救,就像被虫蚁蛀空的屋舍,修不好,只能推倒重建。”

“推倒重建.”

郭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一旁黎生又道。

“说到宋廷,皇帝前段时间听说四娘子一路从山东打到淮北,还特意派人来给她封官,封了个什么京东路总管。”

“哦?四娘子应下了?”

“怎么可能!”

鲁有脚一提皇帝就来气,声音不自觉高了几分。

“那公鸭嗓的太监好不要脸,粮饷军械只字不提,开口就说要派个大官来管着咱们,还瞧不起咱们丐帮兄弟。”

“后来呢?”

“后来,四娘子听他说完,叫了几十个丐帮弟子,扒光使团的行头,全换上破衣烂裳.”

说到此处,鲁有脚几乎忍不住脸上笑意。

“有兄弟回来禀告,说他们身无分文,一路遭尽了白眼,最后还是靠着乞讨才回了宋境。”

“这四娘子真是个妙人!”黄蓉大感解气,“这种人,就该让他们一辈子过叫的日子。”

顾平安也笑着点了点头,又问:“四娘子巾帼不让须眉,我一向不担心,只是如今西北这边情形如何?”

“原本是有些混乱,牛首领他们打仗是把好手,治理百姓却犯了难,还好这次来的不光我们,还有江公子和老狼他们。”

“他们在哪?”“凤翔府城。”

四人在扶风住了一夜,再往西行,一路所见,井然有序。

凤翔本不是什么富庶地,如今分明战乱未休,却比古都长安更安稳几分。

江临之才不是吹嘘,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便有如此成就。

听闻蒙古退军的消息,牛翰等人一时喜忧参半。

喜的是免去了日后与蒙古铁骑硬碰硬的风险,忧的是金国又有了喘息之机,只怕越打越艰难。

好在这两年战事几乎掏空了金主的家底,数十万大军折损无数,最多只剩不到十万。

到时与山东红袄军两相夹击,灭金只是时间问题。

“顾贤侄,我们正在计划攻打长安,你可有什么妙计?”

“长安.”

顾平安看着平铺在桌上的巨大堪舆图,沉吟片刻,轻轻摇头。

“此时攻打长安,未必是最佳选择。”

众人皆是不解,只有穆念慈猜出他心中所想。

“如今长安兵马齐整,粮草丰沛,不如再等些时日。”

“等?”庞斌更是不解,“如今蒙古撤兵,岂不是越拖越难打?”

“自然不会。”顾平安解释道,“铁木真撤军,金军不敢追击,却总要派兵收复失地。”

“贤侄的意思是”

“撤军事发突然,金人不解根由,自然要防备蒙古诱敌反扑,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各处拼凑兵马。”

老狼恍然大悟:“顾少侠说得对,等到长安守卫空虚,咱们再发兵攻打,自然事半功倍。”

“士别三日,狼兄居然连成语都学会了?”顾平安不由一笑,讶然看他。

“都是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