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在三十名前后。
这在太学顿时引起轰动。
解试自然是有很多太学学子考中的,但苏门六子的外号被唤得多了,他们每日也常常在一起,更是天天请教苏允,因此大家都将他们视为一体,他们这会全部考中,自然是会格外引起关注。
名师出高徒,但高徒也会令得老师更加出名。
六个弟子全部高中,自然让很多人认为苏允在教书育人上的出色。
于是苏允的太学公开课上,从各地来参加解试的学子都跑过来旁听了。
苏允看到这种情况,自然明白这是推广的大好时机,于是不仅自己在课堂上拿出来最有传播性的东西来讲,而苏学会也通过各种方式免费赠送他们整理出来的一套苏学入门读物。
这本入门读物将苏学理论之中最富有传播性鼓动性的论点放在里面,让人第一次看到便会油然而生震撼之感。
一旦生出兴趣来,那么之后被苏学吸引的概率就很高了。
只要被苏学所吸引,那么便会成为苏学的推动者。一旦他们接触了苏学,以后回到了家乡,作为一种见闻,他们自然会与同乡炫耀,如此苏学自然而然便传播开了。
如此苏学的传播范围便会越来越广,那么认同苏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便可以产生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苏允在春闱之前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主动增加了在太学讲课的次数,每一次公开课,基本上都会吸引数千过来应试的学子旁听。
应试学子亦是将讨论苏学当做时尚,每次聚会,总是有很多人探讨苏学。
而苏学会则是不断参与甚至举办各种聚会。
说是聚会,其实便是苏学研讨会,请人过来了,然后聚在一起,便会讨论这些东西。
在苏学会的引导之下,自然会进行深入的探讨,让这些学子们情不自禁的也深入了解到苏学的精妙。
在他们的推动下,苏学这一次是彻底火了起来!
之前还有人讨论程学、王学之类的学说,而经过这两三月的酝酿,学子只要谈起学说,无不都是说起苏学。
汴京城人人以谈论苏学为荣,若是你不懂苏学,在各种聚会之中你甚至都插不上话!
应试举子作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群体,亦是引领时尚的群体,他们集体关注苏学,自然也会将其带到各个阶层之中。
各种私塾的先生、蒙童也尽皆知道苏学。
而市井之中的商人从来都是最为附庸风雅的人,也要想办法买到一些资料。
原本是想着拿回来放书房里装比所用,但拿回来一翻,竟是简明易懂。
上面的道理,竟是一读就通,一通就会令人思考,以往许多迷迷糊糊的道理,竟是通了大部分。
这如何不让这些商人大喜过望,他们不是不读书,只是要么资质鲁钝,要么少年时候没有资本读书。
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知识不渴望,只是以前的门槛太高,他们够不上而已。
现在竟然有将各种道理说得人能听懂的学说,那自然也是要好好了解好好学。
他们自然不是要去考科举,而是他们也有对知识的向往。
当然啦,最重要的还是,这对他们生意是有好处的呀!
一个在封建社会成功的商人,无不需要跟这个社会统治阶层沟通。
而统治阶层的人少有不读书的,就算是胥吏,他们亦是多少读过书的。
跟他们沟通,若是不识风雅,嘿嘿,别人不仅不跟你做生意,甚至还鄙夷你!
这是有现实需求的。
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之下,他们自然是如饥似渴的阅读关于苏学的著作。
一开始是读专门编撰出来的、容易理解的入门读本,等到这些读完了,然后入手《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
嘿,有了入门读本的基础,竟是发现也能读,那可就有意思了!
如此更加容易引起风潮,在春闱到来之际,汴京城里的人,只要识得一些字,都会尝试着去读一读苏学,至于能不能坚持,那还是看个人了。
毕竟就连小说都未必人人愿意看,这种学术上的东西,虽然能懂容易懂,也未必人人都愿意看的。
在春闱开始的前一日,苏学会会员竟是已经过百!
这个速度其实并不快,这里发展的会员之中,大部分是太学学子,基本上都是有两三年时间接触的,他们是什么背景,又是什么性格追求,基本上都是了解得差不多的。
而且每一个人入会,那都是非常谨慎的事情,非得经过数人同时举荐,然后通过调查、谈话、试探才能够进入。
而进入之后一开始的权限也不高,须得经历过预备观察一段时间,才会让他们加入。
不过,即便是如此,苏允以及苏门六子依然做好了有人泄密的准备,一旦发现有人有异动,或者说官府有搜捕的迹象,便要立即将组织转入地下。
苏允作为一个穿越者,自然知道像苏学会这样的组织是很难顺利的发展下去的。
现在是规模还小,一旦规模变大,自然而然便会引起朝廷的警惕,这是怎么也不可能避免的。
现在苏学会只是推动苏学进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