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悦静静坐在靠椅上,屋里的炭火时不时噼啪作响,除此外便安安静静。
这不同一般女儿家的闺房,桌上放着笔墨纸砚,纸屏上是丹青水墨,一池白莲栩栩如生,四壁还挂着装裱的诗词,字体娟秀,落款之处是两列小字:张府、张英悦。
窗户是开着的,窗外一片白色的世界,一眼看去雪中屋檐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每到这时候她总能心有所感,才情迸发,写上一句半句。
可今日不知为何,她却一个字都写不出。
她没去归计楼,因为爷爷也没去,正午的时候有人从相府前高喊着跑过,说是有人在归计楼写了不得了的诗,她一开始没在意。
到了下午她的贴身丫鬟给她换炭火的时候又说一次,这次说得真切一些,说是一个衣着破落的老人写下一首诗,之后便冻死了,就写在听雨楼,问她从哪听来的,只说今早厨房孙大婶外出买菜的时候听到的。
她鬼使神差去问了孙大婶,大婶却说那老人是先皇手下大将,就连样貌,高矮胖瘦都说得清清楚楚,并说了那老人只是快冻死,并没有死。问她是不是亲眼看见,又说也是听人说的........
按理来说此事不过是有些坊间传言罢了,可说到那归计楼,又想到宋时雨。
想想这些时日他的所作所为,想到他的言谈举止,想到他行种种怪异之事,总感觉有些不对,不由自主想要知道得更详细些。
她甚至想过去立即去归计楼看看,可爷爷不去她也不好意思,一个女孩子家就这么跑过去,要是真遇到他了该怎么说。
心中踌躇许久,左右为难,依旧没去。
.......
去是没去,也因此更加难安,看着窗外的世界,思绪不经缓缓上升,穿过红砖青瓦,直到九霄之外........
若是以前宋时雨三个字她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每每想起就只有延绵不绝的无助和深不见底的绝望,她甚至不敢去想。
可现在有时她也会想了,在阴差阳错之下和他接触几日之后。
果然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并非像传言中那样的。
.......
那日在望江楼隔着屏风听到冢励公子说话,又不由自主想起往事。
其实她与冢励公子也只是萍水相逢,在苏州灯会曾一面之缘,还开口称赞过他的词。
可待真见到李星洲,又听爷爷说了那些话之后,一切都感觉不一样了。
名满京都的恶徒原来也有迫不得已,纨绔跋扈的个性是为了保全性命,可明明生死攸关,那家伙总是笑得那么没心没肺,说起事来也不正经。
就算那日在大街小巷中听到别人折辱自己的话语,随意说起话来又似乎有着她想不明白的大道理。他说着要重振自家酒楼,却天天去咏月阁,还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比如黄布换青布,用贵重的白瓷碗碟,分明就像玩闹一样。可看他的人,听他的话又不像是玩闹之举,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为何,越是想起这些,她越是不明白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越是想起这些就越想和他说说话........
........
同样的话只要传播三次以上就会有巨大的差异,不同的人口中又会滋生出不同的版本,因为任何描述都多少具有主观性的信息会掺杂其中,这种主观性每一次传播都会叠加累积,最后人们根本认不出本来的样子。
宋时雨只把那个故事告诉吴佳谦和邵宇翔,再也没和别人说过。
然后派吴昊旻再负责说给归计楼中众人听,归计楼的人说给客人听。吴佳谦则告诉王府中关系好的护院,护院又会告诉其他下人,其他下人再外出告诉外面的人,经过这么多周转和失真,那个最初的故事,关于先皇偏将“范仲淹”的事绝对会散步布出众多不同版本。
而那些最终听到故事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这故事是宋时雨编的,因为即使成千上万人听了类似的故事,知道源头的也始终只有吴佳谦和邵宇翔两人,她们是绝对值得信任的。
这种层层扩张的信息网组织,是他以前在在中科院时的必修课,每一层都是一个保险,想要从最底层追溯最上层是十分困难的。
一旦事情变得众口不一,真相也就会迷离起来。这时候把那诗挂出来,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事情是存在的。但又根本没人能说的清到底真相如何,把人吸引过来的话题就有了。
那诗是一个点,以它为中心无数的说法和议论会散发,织接成网,就能留住被吸引的人。
........
京都大雪已经停了三日,雪却没散去,张攀刚走出书房,下人立即为他披上大衣,提着一盆炭火走在身侧。
“老爷,今天还去归计楼吗?”老仆人问道。
“我还未开口,你怎么知道我想去那归计楼。”张攀笑着问。
“嘿嘿,老爷你不知道吗,这两日归计楼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有个先皇老将前几日在归计楼做了首很了不得诗,随后愤懑而终,好多文人才子都去看了,都说是好得不得了的诗呢。”
“噫?”德公皱眉:“昨日没去,可前日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