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56章 先帝的名声,不用白不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6章 先帝的名声,不用白不用!(2 / 3)

钱之后,民间制作新的钱范,会变得非常困难。”

“与之相比,专行四铢钱,则很难避免民间私铸、盗铸。”

“毕竟在过去,民间就一直在私铸太宗四铢钱,以及秦半两、吕太后八铢;”

“就算父皇如今,已经明令禁止民间私铸,民间过去用来铸四铢钱的钱范,也肯定被某些不甘心放弃铸钱之利的人留存······”

···

“除了新的钱范,可以更有效的限制民间私铸、盗铸之外,新钱五铢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利润。”

“——比起四铢钱和吕太后八铢、秦半两之间的‘两倍’‘三倍’的兑换比,新钱五铢和四铢、八铢、半两钱之间,并没有很方便的兑换比。”

“不是整数的兑换比,就意味着少府铸新钱,是有利可图的。”

“比如父皇可以下令:一枚五铢钱,可以直接换到两枚四铢钱,或是两枚五铢钱,换三枚四铢钱;”

“再比如,四枚五铢钱,就可以换三枚八铢钱、两枚五铢钱,就可以换一枚秦半两钱之类。”

说到这里,刘胜不忘稍止住话头,小心查探了一下天子启的面上神容。

果不其然——在道出‘有利可图’四个字时,刘胜从天子启的面上,清楚地看见了一丝心动!

但很快,那转瞬即逝的心动,便又与天子启眉宇间的戏谑融为一体;

天子启望向刘胜的目光,却是愈发玩味了起来。

“既然铸新钱,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又有利可图,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难道比起这两点优势,专行太宗皇帝四铢钱,依旧是更好的选择吗?”

听出天子启语调中的考校之意,刘胜自是照例坐直了身。

稍一思虑,终也还是坚定地点下头。

“儿臣,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新钱五铢的优势,是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而且有利可图;”

“但比起这两个优势,专行太宗四铢的好处更多,也更重要。”

···

“新钱五铢,需要新的钱范,这自然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

“但反过来说,少府也同样需要制作新的钱范,才能熔铸新钱。”

“这就意味着新钱,不单是提高了民间私铸的难度,也给少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至于有利可图,就更没什么需要重视的了。”

“——朝堂统一币制,本就不是为了牟利,也并非是为了借此搜刮民财;”

“甚至就连少府的存在,也并非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稳定市场,保护天下百姓。”

“所以,新钱五铢的两个优势,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反倒是四铢钱的优势,对我汉家而言更为重要。”

“——信誉更好、更省事,也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能最大限度维持稳定。”

“儿臣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优势。”

···

“在先前,儿臣还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不定,不知道是铸新钱更好,还是专行四铢更好。”

“但在刚才,听那几位老者说起地方层层摊派的事,又从父皇口中,得知我汉家‘无为而治’的真正用意之后,儿臣才终于下定决心。”

“——地方郡县层层摊派、雁过拔毛,确实如父皇所说:即是将来必须要改变的事,也是暂时只能维持现状的事。”

“而在儿臣看来,地方官府层层摊派、雁过拔毛,是源于朝堂将权力外放,给了地方郡县摊派的机会、借口。”

“换而言之:朝堂将某件事安排的越复杂,地方郡县就会有越多动手脚的机会;”

“反之,朝堂将某件事安排的越简单,地方就越会找不到层层摊派的借口。”

“就好比钱的事——如果行新钱,地方郡县肯定是无所不用其极,试图从中牟利,以搜刮民财。”

“但若是专行四铢,百姓本就知道四铢钱和吕太后八铢、秦半两之间的兑换比,地方郡县就算想动手脚,也会无从下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稳为重。”

“——相较于新钱可能带来的混乱,专行四铢,能更平稳、更自然的完成币制统一。”

“对于百姓而言,这个‘稳’字,恐怕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

在刘胜这满是严肃、庄严,又时刻带着自信的话语之后,行宫之内,便陷入了一阵极为漫长的寂静之中。

御榻之上,天子启低头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御榻一侧,刘胜神容严肃依旧,正静静等候着天子启的拍板。

至于殿内的宫人,则早在父子二人谈起正事时,便自然的退到了殿外。

唯一留在殿内的宦者令春坨,则一如往常般,以一副泥塑凋像的姿态,默然利于御榻旁五步的位置······

“铸新钱,可是一个好机会啊······”

“如果铸了新钱,那将来,百姓每拿起一枚五铢钱,就都会想起你——回想起五铢钱,是你所铸。”

“这么好的机会,你也要放弃吗?”

不知过了多久,天子启才终于从漫长的思绪中回过神;

语带试探的一问,却惹得刘胜微微一笑,随即满是澹然的对天子启一拱手。

“父皇的意思,儿臣明白。”

“但儿臣还是认为:比起这个‘好机会’,四铢钱的优势,还是更重要一些。”

“至于铸新钱为父皇、为儿臣带来的声望,自然也让儿臣垂涎。”

“但儿臣认为······”

“嗯······”

“——儿臣认为,新钱给父皇、给儿臣带来的,可能会是声望,也可能是污名;”

“而先太宗皇帝四铢钱,却肯定会为父皇、为儿臣带来声望。”

“更准确的说:比起铸新钱带来的声望,显然还是太宗皇帝的余荫、‘太宗孝文皇帝之子、孙’的身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