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刘恭,也仅仅在位四年,便因为一句‘吾未壮,壮则有变’,而被吕太后残忍废杀,享年八岁(公元前184年);
刘恭死后,吕太后又从刘恭的弟弟,也就是孝惠刘盈更小的儿子们当中,选择了常山王刘义。
在继位之前,刘义,一直都是在长安‘遥领封土’的宗亲诸侯;
而在即位时,改名为刘弘的后少帝,也才年仅六岁而已······
又四年,吕太后驾崩,诸吕作乱长安,太祖高皇帝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入继大统,即皇帝位(公元前180年)。
而在入继大统之前,先太宗孝文皇帝,一直都是老实本分,甚至没什么存在感的代王。
换而言之:当今天子启,虽然是刘汉社稷的第六位皇帝,但由于以上这种种原因,天子启这个‘第六任汉天子’,同时,也是汉家第一位真正意上的太子储君。
——第一位接受过整套精英教育,并完整享受过储君待遇、经历完整储君生涯的太子。
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汉家关于太子储君的所有制度,其实都是以当今天子启,曾经历过的整个太子生涯作为参照的。
比如先帝为天子启兴建思贤苑,那后世的每一位汉天子,也都应该在上林苑,为自己的太子划出一块地盘,并将其命名为:某某苑;
比如先帝时,太子启借太子詹事晁错,在朝堂上委婉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所以后来的太子储君,要想在朝堂上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也都应该借自己的太子詹事(家令),去委婉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再比如:早在先帝时,太子启就开始重用自己的母族——窦氏外戚;
所以后来的储君太子,也就可以从成为太子的那一刻,便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母族、在朝堂某些不大要害的位置,安插自己的母族外戚。
原因无他;
有例可循尔。
但麻烦的地方就在于:纵然天子启曾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也未必就遇到了太子储君可能遇到的所有状况。
就像如今,刘胜以‘皇九子’的排序,被天子启运作成了人工嫡长子,并以‘嫡长太子’的身份接见、面见回长安的哥哥们,便是曾经的太子启从不曾有过的体验······
说回思贤苑;
作为上林苑第一座独属于太子储君的‘私人领地’,思贤苑的意义,不可谓不特殊。
在刘胜暂时还没拥有自己的‘xx苑’时,天子启将思贤苑暂时‘借’给刘胜,似乎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但正如刘胜方才所言:天子启,是个非常‘节俭’,甚至比先帝都还要更节俭的帝王。
话说的再直白点便是:天子启的付出,往往都是为了换得价值更高的收获。
而对于天子启而言,值得将自己的思贤苑都借给刘胜,以供刘胜‘招待’哥哥们的收获,其价值之高······
“唉~”
“这次来长安,兄长们,只怕是很难展颜而归啊······”
低头沉思良久,终也没能猜到天子启意欲何为,刘彭祖也不多试探,只如是发出一声感叹。
而对于兄长这一声感叹,刘胜,也并没有刻意回避。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还有话说:胸怀利器,杀心自起······”
“以宗亲诸侯镇压关东地方,早在太祖高皇帝次序伐灭异姓诸侯时,就已经有定论。”
“——这,只是权宜之计;”
“——这是太祖高皇帝,在反思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
···
“秦二世而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秦人不再追随嬴秦宗室;”
“而秦中之地人心离散,是因为秦王政一举废除分封,改以尽行郡县。”
“所以,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先分封异姓诸侯以稳定内部,在伐灭项羽、一统天下之后,才着手次序剪除异姓诸侯。”
“之后,虽然以宗亲诸侯取代之,但宗亲诸侯被取缔,也同样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这个时间会很长,但最终的结果是一定的。”
毫不顾忌兄长刘彭祖,将来也会被分封为宗亲诸侯,满是坦然的道明自己心中的看法,刘胜便稍侧过头;
目光毫不躲闪的凝望向刘彭祖目光深处,刘胜嘴上,也并没忘继续说下去。
“异姓诸侯不可信,是因为异姓,都是外人。”
“而宗亲诸侯的弊端,也仅仅只比异姓诸侯,少一个‘外姓不可信’而已。”
“从吴王刘鼻无功而受封吴地,却不思报效嫡宗,反借盐、钱之利拥兵自重,最终起兵作乱,就足以看出:宗亲诸侯对我汉家的威胁,并不比异姓诸侯小到哪里去。”
“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宗亲诸侯的威胁,甚至比异姓诸侯都还要更大!”
···
“毕竟异姓诸侯图谋宗庙、社稷,天下总会有效忠于刘氏的人,愿意自发站出来阻止他们。”
“但宗亲诸侯,同样是我刘汉宗亲、同样都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后嗣;”
“宗亲诸侯图谋社稷,天下人,会很难分得清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
“——就像刘鼻一句‘诛晁错,清君侧’,便逼得父皇险些将晁错腰斩弃市?”
“没错。”
“这也正是当时,我和老师,都竭力反对父皇诛杀晁错的原因。”
“因为晁错,是杀不完的。”
“杀了一个晁错,也还是有千千万万个晁错,在长安为父皇筹谋;”
“若晁错死了,那日后,就会出现无数个刘鼻,逼父皇将所有的晁错之流杀死。”
“这个先例,开不得······”
满是坦然的话语声,也引得刘彭祖一阵苦笑不止,望向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