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三国之银狐> 第一百零六章 各方态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六章 各方态度(2 / 4)

者也。今乃释近而就远,如有一朝之急,遥望漠北之救,不亦难乎”。

意思是曹操乃是一位雄主,能够成就像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霸业,现在他就在你身边,你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和袁绍结盟,而不归附朝廷呢?

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王俊其实跟曹操是朋友,早年袁绍袁术的嫡母死了,归葬汝南,当时参加丧事的人达到了三万,曹操和王俊也在现场。

在举行丧事的时候,曹操对王俊说,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而祸乱天下为首的两个,就是袁绍和袁术,如果想要拯救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如先诛杀这两个人,这样就能够平息大乱。

王俊就对曹操说,要是按你的意思,那拯救天下的人,非你莫属了。

两个人就对视一笑。

由此可见,王俊是非常欣赏曹操的,说他有济世之才。

因此听说沉晨大败曹操,作为曹操的推崇者,王俊自然很不高兴,得知沉晨打算开书院育人,为避免他宣传抗曹的糟粕思想,就派弟子胡尚和文夏前来破坏。

结果没想到自己派出去的两个学生连上去辩论的勇气都没有,让他很失颜面。

邔县,王俊居所。

听完了两个学生的报告,已经年近六十的王俊眉头紧皱。

历史上他再过两年会迁居武陵,并最终在武陵老死,就是因为刘表于官渡之战表现让他很是失望,他看出了刘表想割据的心思,所以才南下去长沙依附于忠诚朝廷的长沙太守张羡。

现在他们这些人是非常厌恶荆州抗曹的声音,只是他们劝不动刘表,所以才想着打压沉晨,却是没有想到连一个十二岁小孩都搞不定。

不过听两个学生的说法,这沉晨确实有点水平,七经各典故经义都非常明了,令人赞叹。

“你们先出去吧。”

王俊挥挥手,让两个学生先离开。

胡尚和文夏就出了厅堂。

厅内其实不止王俊,还有名士颖容、名士隗禧、名士李俨、名士和洽等人。

他们跟王俊的立场一样,基本上是刘协在哪,他们就支持哪里,只不过是北方实在太乱,朝不保夕,这才依附刘表暂时避祸,但他们的心还是向着朝廷。

现在曹操有匡扶汉室之志,眼看曹操奉迎天子,帮天子讨伐四方贼寇,这些人容不得荆州有人反对曹操,撺掇刘表自立。

等胡尚和文夏离开之后,王俊环顾一周,说道:“诸位怎么看?”

颖容苦笑道:“这个少年人确实很有本事,不仅击败了曹公,就连经文亦是极佳,难怪宋仲子说他的经义已经超过了他,看来宋仲子也是因为说不过他,才让他下山离开岘山书院的。”

“是啊。”

隗禧感叹道:“才十二岁就已经如此大才,长大了还得了?可惜了,曹公当初也是湖涂,为什么要屠徐州呢?还杀了这沉晨的家人,结下深仇。若不是这样的话,何至于如此,他能为朝廷效力,恐怕也是济世之才呀。”

王俊摇摇头道:“现在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曹公与沉晨结下死仇已经是事实,他打着复仇的名义对抗曹公,就是对抗朝廷,这是不能容忍的事情,难道诸位真要看我大汉四分五裂吗?”

“其实这小郎没什么,我怕的是刘景升......”

和洽沉吟道:“刘表乃昏聩之主,观其言行,怕是有割据河山之意,将来袁绍与曹公必有一战,我怕他在会从中渔利,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我们又要继续往南迁移,去武陵之地了。”

李俨叹息道:“刘景升阴结袁绍,难道大家还看不出来吗?若他真的心向朝廷,在天子罹难的时候,早该带兵勤王了,这沉晨背后,怕是有他在指使。”

“唉。”

几个人都纷纷哀叹。

其实跟大部分世家主要以家族利益为主,是想去许昌入朝为官,延续家族权益不同。

当时还是有很多大儒名士是心向汉室的,他们也不是为了求名利,只是希望江山稳固,汉室能够重新一统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融,刘协回关东的时候,一道诏书就把孔融召到了许昌。

刚开始孔融非常欣赏曹操,以为他是一位能复兴汉室的霍光。

结果接触之后,越看越不对劲,这才态度大变。

而态度的转折点就是衣带诏事件,在那之前,孔融对曹操的态度是很友好的。

衣带诏之后,孔融立即明白曹操不是霍光而是个王莽,从此开始对曹操冷嘲热讽,最终于赤壁之战前夕被曹操下令处死。

所以在衣带诏之前,天下士人对于曹操的好感非常大,荆州各大世家以及大儒名士都力挺他。

因而严格来说,王俊等人和沉晨之间没有仇恨,他们也不算什么坏人,单纯的立场不同而已,等到衣带诏后,这些名士对曹操的态度大抵也会改观。

只是现在是公元197年,离衣带诏事件还有两年时间,荆州那些心向汉室的士人不知道曹操的真面目,因此得知刘表的态度,又得知沉晨所作所为,心中担忧也是能够理解。

隗禧沉吟道:“刘表恐怕是真想割据南州以图自立,我等最好还是尽快往南方去避难为好,至于这沉晨嘛......现在也不用管他吧。”

“岂有不管之理?”

王俊不悦道:“荆州如今摄于刘表之势,各大世家皆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有我们能够据理力争,若是让沉晨这等小辈到处宣扬违抗朝廷的旨意,又得刘表支撑,那荆州岂不是成了叛逆之地?”

和洽皱眉道:“这小辈一直宣称自己从未违背朝廷,只是说曹公非人臣,且他以报仇为名,即便我们亲去与他理论,恐怕也难以说服得了他。”

王俊和曹操交情莫逆,可不容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