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洪承畴书生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洪承畴书生耳(1 / 3)

一件事总会因为人的选择,而变得复杂起来。

尤其是对形势悲观的人,更加容易走极端,或者背负的压力太大,滋生出急躁冒进情绪。

陈新甲当初就任兵部尚书一职,也是雄心万丈,想要辅助皇帝中兴大明。

奈何现在情况越来越复杂,绝不是他能立即改变的。

派出去的张若麒还没有返回,回家冥思苦想,要解决难题的陈新甲灵光乍现。

他等不及张若麟和洪承畴商议的结果传回来,便向皇帝提出速战速决,鼓吹主动出击,并给出了大明四路进兵的计划。

一路出塔山,赴大胜堡(在今锦州西北),攻敌营之西北。

一路出杏山,抄锦昌堡(在锦州北),攻敌营之北。

一路出松山,渡小凌河,攻其东。

一路为正兵,出松山,攻其南。

即采取四面围攻的战法,攻击围锦之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倒是与唐通所献上的策略,有一二分符合的地方。

对于这种军事上的谋划,崇祯并不是很擅长。

但他总感觉陈新甲提出的方略,有些熟悉。

一时间没有想起来,到底熟悉的地方在哪里。

但崇祯也信任洪承畴,没有轻易做出决定,而是让他在辽东自行决断。

接到陈新甲规划的方略,饶是洪承畴表面功夫涵养好,也差点气的跳脚骂陈新甲,这是让自己去送死。

他断然不能同意这种打法。

崇祯没想起来,但是洪承畴却能立即想起来。

当年杨镐指挥萨尔浒之战就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被努尔哈赤逐个击败,最后被关进诏狱,判了死刑。

在洪承畴看来,陈新甲这根本就不是想要大明取得胜利,而是为了要大明损失在辽东的所有军事力量。

这么多援军以及关宁全都折损在此,洪承畴相信大明就全都玩完了。

光靠这靖辽侯吴国俊手底下的那仨瓜俩枣的,他不相信吴国俊会为大明皇帝坚守到最后一刻,指不定会拿着崇祯的脑袋去投降贺今朝换取前途。

这种事,洪承畴也不过是在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

毕竟靖辽侯可是陛下心中的无双上将,如同杨嗣昌一样,谁敢在言语上重伤他们这一文一武,崇祯都会亲自下场为他们二人辩论的。

洪承畴对他麾下这么几号人的能力,也是能分得清楚的。

麾下能打的队伍只有吴三桂、白广恩、马科、唐通四人,其余超过一半的都是得配合作战。

特别是白广恩这种半路投降的想要洗白的,更想证明自己不比原来的大明士卒差,故而作战时多卖力的很。

现在兵部尚书陈新甲要他洪承畴把敢战之兵分作四路,这不扯澹呢?

大明精锐士卒对上清军精锐士卒本来就吃亏,再分散,那就更加吃亏了。

敌众我寡,是断然不行。

因此,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

具体方案是坚持久守松山、杏山,转运粮饷。

锦州的防守坚固,不易攻破。

拖延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清军以及协助它作战的朝鲜。

过了秋天,敌人必然难以接济,那时伺机再战。

总之,是先守后战,待敌疲困之时再战。

如此设想有其一定道理。

明朝虽然衰败,但其国力远比大清雄厚。

长期下去,大清是难以维系的。

皇帝对于洪承畴还是信任的,让洪承畴放手去做。

但,陈新甲坚持他的观点。

前线督师与兵部尚书难以取得一致的观点。

一方面是洪承畴是知兵之人,又在前线,自是晓得该如何应对。

但陈新甲考虑的则是部队驻久了粮饷缺乏,皇帝下令赏赐一万两银子,还得扣扣嗖嗖,东拼西凑。

若是洪承畴长久的在辽东进行战事,大明根本就打不起的,能速战就速战。

可陈新甲没有考虑过,其实清军也遭不住这么长久的拖延。

但最终时间拖的越久,赢家可能既不是清军也不是明军,而是锤匪罢了。

郎中张若麒见明军与清兵交锋有一点小胜,就密奏皇帝认为锦州之围可以立即打破。

陈新甲写信给洪承畴让他立即进攻,皇帝也准许刻期进兵。

但洪承畴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拒绝速战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