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二十斤米,一户佃农平均种植六亩地,每亩地提高一成产量,五六十斤米,六亩地就是三百多斤。佃农得其中的三成,也就是多得一百斤左右。地主得四成,也就是一百三十多斤。付出二十斤,得到的回报是一百三十斤。
这只是一户的回报,小地主最少也有一百多亩地,大地主有几千亩土地的。
地主们无偿的付出,实际上去掉得到了五倍以上的回报。这样的效果,更加激发了地主们对佃农们的关心。
地主和佃农本来是最亲密的合作关系。不知为何,从古至今,总是被对立起来。地主都是黄世仁,佃农都是杨白劳。
在大凤朝,以前也是如此。如今悄然发生改变。
佃户,因为有了地主的土地,才有耕种土地的机会。赚得三成收成,够一家果腹。地主因为有了佃户的租种,他的土地才会有产出。因此,他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结果就是,大家都多收了一点粮食。
福德公主和太子的各种福利,特别是在全大凤朝,发放给贫困人口的过年大礼包,就像一颗火种,在大凤朝,点燃了互帮互助的爱心火炬。
正如韦唯的那首《爱的奉献》里面的一句歌词所说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章节报错(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