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南巡中途回京,对外宣称是南直隶官员犯下大案,必须尽快处理补上空缺,赶回京是为准备秋闱和开恩科一事。
此次南直隶出事,皇帝以防南直隶官员已经有舞弊之举下令,禁止江浙考生参加正科秋闱,但寒窗苦读,又不能真让读书人寒心,便要求彻查清楚后再加科。
这样的恩科,不会让读书人白忙活,还显得皇恩浩荡,重才惜才。
最主要的是,能够让皇帝名正言顺地回京,而不会传成皇帝害怕乱党真要了自己的命,落荒而逃!
为此礼部一众官员回京后就忙得脚不沾地,连带着想借口养伤的封禹都没能逃过,每日被礼部尚书追在屁股后面:“还请掌印明示。”
好像加科的卷子都成了他的活儿,让封禹烦不胜烦!
而皇帝回京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朝凌家、太子和楚王发难,而是先罚了护驾不力的禁卫指挥使卫国公。
卫国公直接变成了卫侯,爵位降一等,还被罚暂行指挥使之权。
可能是会因为明月教让皇帝怕到骨子里,卫家降等后,卫驰这个在京城守着的皇宫的世子爷并没被牵连,皇帝依旧是在表达自己的心胸宽广,只以罪论罪,不连坐。
卫驰心里松一口气。
虽然父亲暂时被驳了差,但并不是革职,他也不曾受牵连,或许皇帝最后还是会把指挥使这个职衔给回卫家。
就看皇帝是会再重新启用父亲,还是直接落他头上了。
不管是哪种,卫驰行事亦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那么卫家就真要完蛋!
料理过卫家,先小出一口恶气,皇帝这才正式将押回京城的南直隶几个尚书问罪。
罪名一条一条在金銮殿宣读出来的时候,其他官员即便已经听闻,还是忍不住双腿发软,心脏狂跳。
生怕那宣读罪状的封掌印将自己也判为乱党一员,顷刻间沦为阶下囚!
太子和朱翊楚也是这个时候才被皇帝宣进殿。
两人跪在金銮殿中,感受着皇帝凌厉的视线,心里已经有了几十个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可皇帝根本不给两人喊冤的机会,封禹话音一落,当即接话道:“朕甚是心寒!一切按律法处置!”
话落,站起身就走了。
那么剩下的事情就由封禹顶上。
封禹站在龙椅旁,笑吟吟朝脸色铁青的太子道:“太子除储君服冠,暂在东宫思过,任何人不得探视。楚王不得再参与朝政,罚俸三年,凌家……圣上念及凌家于楚王有恩,去大昭第一神匠封号,没收家财,发还祖籍,凌家子孙五代不得入仕为官!”
若说狠,还是封禹狠。
给皇帝进言,凌家祖上有功绩,不能斩杀或流放,但能将凌家从朝廷上获得一切尊荣都收回。
五代不得为官,凌家相关的亲近血脉都全废了,除了当个商人再无出头之日。
这是放了他们生路,却不给他们看到希望,比让他们去死还折磨。
至于楚王,最渴望就是站在权力高峰,原以为能从凌家身上捞好处,再出卖凌家,也被封禹直接断了后路。
太子都罚了,你一个王爷不能罚?
一句凌家有恩于楚王,无需证据,你楚王本就该自己辞去要务的,皇帝的罪论得不为过。
满朝文武看出来皇帝的决心,哪里有人敢多言。
而南直隶一案,牵连官员高达百人,几乎是要将主要官职的人员都重新换一批。
这是一批大换血,齐首辅在明白楚王这个时候不能够再捞起来后,便默默盯上了这些位置。
楚王先前锋芒太甚,也无法站稳脚跟,那就只能韬光养晦了。
只要楚王还得留在京城,皇帝就不能动他,不过是先当个闲散王爷,出头之日定然还会有!
楚王失利,齐首辅并没有彻底消沉,反倒有了更大的动力,开始盘算那些空缺的官职。
他身兼吏部尚书,哪怕有封禹这个司礼监掌印在中间横插一脚,人数过多,一定会有疏漏的时候。
所以首辅一点也不着急,只等着举荐和廷推,封禹总不能将所有人的推举都驳一遍吧。
太子和楚王都脸色灰败地离开,相比之下,太子就成了最惨那个,连储君之位都不一定能保住。
但太子离开后,执意让锦衣卫去告知封禹,自己要见他一面。
散朝后,封禹踱着步子走下白玉阶。
锦衣卫跟在他身边,边走边汇报太子的话:“太子殿下说,若见不着你,那么三姑娘在选秀时出的事,他也不怕告诉圣上。他顶多就是丢个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