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听完眼前一亮,但随后又一脸狐疑的看向朱标。
“大哥,你所言当真?”
实在是之前就已经上当受骗过一次了,纵使朱标现在语气真诚,眼神真挚,朱橚一时之间也是不敢轻易相信。
朱标见状,顿时指天对地的发誓。
“若是五弟朱橚能助我整顿好朝堂,大哥我必定促成你南下岭南一事,如何?”
见状,朱橚见状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再看一旁的朱樉,他从小最怕的人除了父皇朱元璋,就是眼前的这位亲大哥朱标了。
莫说是让大哥有事相求了,发誓这种事情他是见都没有见过。
从小到大自己即使和大哥说话都要小心翼翼地,根本不敢像朱橚此时这般这个态度和语气。
朱樉自从封地回来之后,亲眼见到了父皇对于五弟的那种重视,那种一遇大事必要询问意见的模样。
之后又沾着五弟的光讨得了大哥的谢意。
甚至此刻又见着了朱橚和朱标之间谈话的这般场景,一时之间心中的震惊更甚。
当即暗暗下定决心,下来之后一定要好好向五弟讨教一番,好让父皇和大哥终有一天对自己也能真正的刮目相看。
朱橚见朱标如此对着自己保证,顿时也收起了脸上的嬉笑之意,神色转而肃穆道。
“大哥,朝堂之上勾心斗角之事我不懂,但是我深知,这些表面上拥护你,听你号令的人,为的无非也是享受你的福荫。”
“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身份,你现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身份。”
见朱标点点头,朱橚顿了顿问道。
“你现在坐在太子的位子上姑且算是高枕无忧,所以看不真切下面人的小动作和人间的疾苦。”
“但倘若将你的视线挪下高台,融入他们,走出父皇的福荫,是不是就能看清他们袍泽之下潜藏的黑暗了?”
朱标闻言眼前一亮,随即低头陷入了沉思。
就连一旁地朱樉此时也在细细地思考着朱橚的话语。
父皇实行分封制以来,说白了自己在封地西安的地位也和当地的土皇帝一样了。
心里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自己府上的那些客卿也就相当于是满朝的朝臣。
所以论起如何治理来,朱橚既然提出了意见,那么也可以举一反三地应用到自己的封地之上。
半晌后,朱标猛地抬起了头,眼神之中精光乍现。
方才朱橚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点醒了他。
有的时候看待问题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五弟,大哥明白了。”
“可是京城事务繁忙,大哥恐父皇一人忙不过来,故无法亲下巡查啊。”
朱橚摇了摇头轻声提醒道。
“京中目前负责巡察的仿佛只有父皇所创立的锦衣卫。”
“但是犹豫锦衣卫是在明面上的缘故,所以有些奸人做事还是可以有针对性的避开。”
“大哥不妨和父皇相商,在京中秘密设立独立的御史巡察机构,暗中盯着朝臣动向。”
朱橚说完这句话,心中也升起了一丝奇妙的感觉,这不就和历史上建立东厂的缘故相仿吗?
因为自己的缘故,历史轨迹竟然已经偏移到了这种程度。
朱标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此应该算是最为合适的处理方法了,但是。
“五弟,还有一事大哥需要你帮忙解惑。”
“朝廷之中任命的官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些表里不一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呢。”
“大哥想听听你对此事的意见。”
这事儿要是给朱标自己考虑,倒也不是想不清楚,但是事都堆一块了,朱标现在脑子里面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朱橚闻言虽有些无奈,但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过来,思考了片刻缓缓开口道。
“大哥,朝中百官,文臣安内多计谋,武将攘外多英勇。”
“近年大明无战事,将士们手上无仗可打,也没有立功的机会。”
“父皇以及大哥似乎对这些武将的重视程度也不复以往了。”
确实,虽然徐辉祖等人还是在朝廷的安排下在边頽练兵,以防外患。
但是纵使朝中叫嚷着岭南之地战事将起,这不也还未起吗?
所以朱标自问确实和父皇对于这些武将不够关切了。
朝中现在重用的还是些治国安邦的文臣居多。
朱标闻言点了点头道。
“这一点我会和父皇好好商讨,对武将的态度也会在根本上改正。”
“但是说白了,大明现在最确切需要的还是文臣,这也是形势使然。”
这道理不用朱标说朱橚心里也清楚,待朱标说完朱橚接着道。
“大哥,现在朝中文臣通过科举之路爬上来的人不计其数。”
“但是仔细算算,似乎这些举人之间又师出同门。”
“若不是被国子监教导过,那便一定是朝中某位大人的弟子。”
“就如同安然和吕本这般。”
朱橚举得这个例子不可谓不确切,也一瞬间让朱标意识到了科举制的缺陷所在。
未等朱标说话,朱橚接着道。
“山野小村之中,只有农闲时节才有社学,社学之中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等到农忙,孩子们又要放下书本把头埋在地里干活。”
“纵使之前父皇针对士绅下的诏令能改善这一点,但仅仅如此,这些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踏上科举路?”
朱标闻言淡淡地摇了摇头,不用说,完全不可能。
那些不愁吃喝,终日读书的读书人,最终在科举路之前也是死了一批又一批,更别提这些还要为了基本生活而操心的人了。
这种情况朱标之前寻访西安的时候也了解到过,但是当时并未当回事。
朱橚这下提出,朱标才恍然明白了过来。
如此说来,其实从一开始走上科举这条路的人就已经受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