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其他类型>大唐之表弟很给力> 第283章 轻松下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3章 轻松下来(1 / 2)

第二百八十三章

自从市舶司建立,大唐海贸兴起,又有了高产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大唐是一年比一年富裕。

不过越是富有花钱的地方也越多,除了部分输入的金银进入了大唐银行的金库当做准备金,其他的收入基本上都变成了各处府库的粮食、各地的道路、水利工程和铁路。

已经有连续五年的时间,大唐的国库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

民部经常是先一天还数着进账,后一天,这些进账便流向了各地。

以至于民部的会计们都已经麻木了,数以百万贯的钱财都是直接做账,实物货币却是看都懒得看,只需要把这些财物送到各地的府库和工地上便可以了。

而且到贞观十五年的国库账面虽然是收支平衡,但是还有着数百万贯的债券需要兑付。

如果不是之前截胡了吐谷浑,大唐应付这些债券的兑付还真是个不小的麻烦。

但是无论怎么说,大唐在蒸蒸日上这个事实无人能够否认。

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军事力量增强,各地的基础建设逐渐完善,肉眼可见的富庶让人欣喜。

大量的投入换来的不只是国力增强,还有民心所向。

大调整时的叛乱平定结果就是最好证明。

百姓对大唐是认可的!

当然,这些事情和吴正义没有什么关系。

他现在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

一是铁路的修建情况。

二是琼崖什么时候能完成从头开始的科技消化。

铁路实际上已经完成了黄河以北大部分的工程,洛阳到黄河以南的路段也完成的差不多了,只剩下黄河铁路桥这一块难啃的骨头便能通车,让大唐拥有一个把大唐北方连成一体的路网。

黄河铁路桥的工程量出乎预料的大,至少比后世修建类似桥梁时困难的多。

大唐现在是处于一个大暖期,黄土高原和陇右的植被还没有被大量破坏,黄河水不是那种一碗水半碗泥的状态。

此时的黄河没有变成悬河,更没有动不动就断流的情况,看起来就和小号的长江差不多。

黄河水量充足是好事,配合配套的水利工程让沿河两岸成为了千里沃土的大粮仓,但是对于大桥的施工来讲,施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以琼崖的技术力量,即便是有秦朗那边的支持,也很难把这座桥建起来。

无奈之下,吴正义听从了专家们的建议,使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来建设这座大桥——在河里筑岛!

这种方式不仅工程量极大,效率还低,而且还有加重河床泥沙淤积的巨大风险,以至于不得不做另一个配套工程——引流渠。

用一条深二十米、宽五十米、长三百七十里的引流渠引开一部分河水,以便于河道内施工。

引流渠这一项工程的投入就占了整个铁路工程三分之一的人力和开支投入。

等到大桥建成,还要用清淤船把筑好的几个江心岛移除,来保证河道的通畅。

整个大桥的工程可以说是又笨又傻。

但是吴正义必须这么做。

这项工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把黄河两岸的路网连接到一起,顺便得到一条新的运河,促进河南府和河北道的水利建设了。

但是巨大的投入和慢如蜗牛的工期实在是磨人,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进展到了铁路桥主体工程。

这是一条重型跨河大桥,桥分两层,下层跑火车,上层过车辆和行人。

大桥所有的构件都来自秦朗,需要使用专用的吊装机和设备将构件结合成为大桥的主体。

桥墩的地基打的很深,深入到了河床下六十米的深度。

桥墩自河面起,高五十一米,单个桥墩采用三角结构,靠三根直径两米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完成一个大桥支点的支撑。

这样的桥墩一共需要三十一组,另外还有六十一组高度不同的辅桥桥墩。

吴正义的想法很简单,大力出奇迹。

技术不够,堆料来凑。

硬生生用钢筋水泥堆出一个百年工程来!

虽然他很清楚钢筋水泥的寿民到不了一百年,但是不妨碍他有这样的美好展望。

桥梁主体的修建速度就很快了,毕竟吴正义提前两年的时间就开始培训相关的施工人员了,还做了数十次的论证和演练。

贞观十六年二月一消冻,大桥主体开始施工,到六月雨季来临之前,这座耽搁了将近六年时间的黄河铁路桥终于是完工了。

七月底,洛幽铁路彻底竣工。

吴正义让李世民开始做准备,他自己则是回到了琼崖,视察科研所的情况。

从头再来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对吴正义,对两千多名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几年时间里,科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