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唐现在忙得很,连高句丽剩下的那一小块地区都懒得管,哪里有闲心去管百济和新罗?
在大唐眼里,两国就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移民安置好,顺便搞战后重建。
高句丽之战打到现在的程度,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大唐打下高句丽可不是为了炫耀军功的,人口和土地才是正经。
人口移民完成,两百来万的人口安置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新移民落户,涉及到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移民可不是放到安置点就算完事了,后面还有一系列的麻烦,根本不是一两年能搞定的。
相关的管理机构设置因为吴正义的沉睡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充当移民管理的角色的是安置点所在的地方府衙。
这些地方府衙管理大唐的百姓没问题,但是管理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大唐差异极大的移民就力有未逮了。
只是一个语言不通便是个大问题。
消化这些人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曰:构建认同
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还好说,在学校里,很快就会融入到大唐,但是那些观念已经定型的一代移民呢?
地方府衙处理起这些人来可是没有丝毫的经验。
因为观念和语言的问题,安置点发生过的争执和冲突可就太多了。
地方府衙一开始还很欢迎移民。
毕竟大唐的官员考核中人口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移民就是白送的政绩,谁都想要。
但是移民真的到了治下,地方官员才明白过来,这哪里是白捡的功绩?
根本就是从天而降的麻烦呀!
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人一多,自然是良莠不齐。
老实本分一点的还好说,问题不是很大,但是那些青皮混子可就是个大麻烦了。
因为移民到来,不少移民安置点所在的县府治安水平直线下降。
移民里的青皮混子虽然不敢犯什么大事,但是偷鸡摸狗、寻衅滋事之类的烂事情可没有少做。
当地的百姓对此是怨声载道。
因为顾及到朝廷的移民安排和照顾移民的情绪,通常情况下,地方府衙对这些犯事的家伙处理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中助长了这些家伙的气焰。
一开始地方府衙还能压得住。
可是随着一些恶性案件的出现,地方官员就有些顶不住了,纷纷向上面反映情况。
李世民让刑部处理了一批,移民安置点安生了一段时间。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移民数量越来越多,又开始死灰复燃,让朝廷头大不已。
李世民和吴正义无意中聊起这件事。
吴正义可不是善人,不会惯着这些移民。
他提出朝廷组建专门的移民衙门,来负责移民的管理工作,地方府衙只需要适时提供一些帮助就可以了。
朝中也觉得移民的事情牵制了地方太多的精力,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移民衙门定名“归化司”,专门负责处理外国人移民和入籍大唐的事宜。
李佑和李愔担任归化司总管。
两人上任,立刻从吴氏商行的退休雇员中招募了一批人员,又从市舶司护卫队招收了一批即将退役的老兵,这些人组成了归化司的执法机构。
朝廷给归化司配属了一批基层官员,地方府衙给归化司提供办公场所。
很快,归化司的架子就搭起来了。
民部的拨款一到账,李佑和李愔兄弟俩就行动起来了。
他们派人从各地要来了移民涉及案件的卷宗,又派出人到安置点和附近的地区走访,很快就把移民安置点中的情况摸了个大概,大部分的青皮混子的信息被记录在案。
然后,地方府衙的执法人员就带着归化司的执法队进入了安置点,按照名单抓人。
武德充沛的有些过分的执法队员执法手段简单粗暴。
配合的戴上手铐游街,然后被送去南洋各岛去和土著打交道。
不配合的,直接打一顿,然后再游街,最后送往美洲挖矿。
一番操作下来,安置点中少了两万多人,治安一下子就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地方府衙还要顾忌朝廷的颜面问题。
李佑和李愔两兄弟可不在乎这些,那些琼崖和市舶司出身的执法队员更不在乎。
奇怪的是一向喜欢哔哔赖赖的御史台竟然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沉默。
不是铁骨铮铮的御史们骨头变软了,丢了言官的风骨,而是移民里的害虫把朝堂上上下下给恶心的够呛,御史台的刺头们还没有行动就被各方的大佬施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