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目前家里最小的孙女,所以君祖母决定大办洗三。
古人认为人生有两件大事:
一是生下来三天的"洗三";
一是死去三天时的"接三"。
所以无论贫富都大小有个举动。
“洗三"之前,本家照例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予备好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一种点心)小米儿、金银锞子(如没有则用黄白首饰代之),
什么花儿、朵儿、升儿、斗儿、锁头、秤坨、小镜子、牙刷子、刮舌子、青布尖儿、青茶叶、新梳子、新笼子、胭脂粉、猪胰皂团、新毛巾、铜茶盘、大葱、姜片、艾叶球儿、烘笼儿、香烛、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棒槌等等。
还要熬好槐条蒲艾水,用胭脂染红桂元、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
如生的是小女孩,还应当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洗三"时给女婴扎耳朵眼儿。
"洗三"之日,通常只有近亲来贺,多送给产妇一些油糕、桂花缸炉、破边缸炉、鸡蛋、红糖等食品或者送些小孩所用的衣服、鞋、袜等作为礼品。
本家仅用一顿炒菜面来进行招待,富户亦不过在酒菜上丰富些,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面"。
坐席时,照例让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当成上宾款待。
"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具体主持。
首先,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神像。
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
蜡扦上插一对"小双包"(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
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均用三碗至五碗桂花缸炉或油糕作为供品。
照例由老婆婆上香叩首,收生姥姥亦随之三拜。
然后,本家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
这时,收生姥姥把婴儿一抱,"洗三"的序幕就拉开了。
本家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
如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银票则放在茶盘里。
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
亲朋亦随之遵礼如仪。遇着耗财买脸的真有往盆里放金银锞子和"黄白"首饰的。
"添盆"后,收生姥姥便拿起棒槌往盆里一搅,说道:
"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唏哩呼噜都来啦!"
这才开始给婴儿洗澡。孩子受凉一哭,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吉祥,谓之"响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
随后,用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一炙。
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祝词。
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祝词。
洗罢,把孩子捆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灵俐。"
随后叫人把葱扔在房顶上(有祝愿小孩将来聪明绝顶之意)。
拿起秤砣几比划,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祝愿小孩长大后在家庭、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拿起锁头三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祝愿小孩长大后稳重、谨慎)。
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本家事先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
"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祝愿小孩长大后,福大禄大财命大)。
最后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
最有趣的是,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道:
"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儿的……"(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没灾没病地健康成长)。
至此,由老婆婆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
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一焚,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
然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说是让他(她)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
随后,即向本家请安"道喜",为的是讨几个赏钱。
收生姥姥的"外快"可谓多矣。"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现大洋、铜子儿、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撒下来的供尖儿--桂花缸炉、油糕……一股脑儿被她兜了去。
“洗三”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君攸三翻六坐九爬,过完满月礼、百日礼,慢慢的长大了。
马上满周岁要办周岁宴了。经过一年的相处(也是之前感情收集器的作用),君攸已经很好的融入现在的家庭,把君家人当成了真正的亲人。
君家人也是真心疼爱君攸。现在君攸还没满周岁,没起大名(古时候都是满周岁或者3岁等由长者赐名),父亲君源给起了小名紫曦。
很快就到了君攸周岁宴。
抓周,又称拭儿、试晬、拈周、试周,是庆贺幼儿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
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
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是父母为了给孩子筑基“培德树人”而进行的信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