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段时间便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在这天人们採药草: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
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久而久之人们甚至相传此日是天医星临门。
养鸲鹆: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儿”,其他的.别名还有许多,比如鹦鸲、寒皋、华华、鹤鸲等。
八哥自己的声音比较杂噪且毫无韵律,但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
人们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悬艾人: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在古人心中是个恶日,常设各种可以驱邪的物件。
在花草中当以艾草最早、最常见,也最著名。
艾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治病又可驱虫。五月正值艾草生长旺期,此时功效最好。
端午这一天,人们采摘艾草,编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
《荆楚岁时记》汪文云:“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沾艾叶以戴之。”
明清妇女都会在端午时节头衔艾花,小孩子会身贴艾虎,成为端阳一道风景。
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无色缕”等。
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于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长寿。
裹角黍: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端午节最著名的节俗当属包粽子和吃粽子。
粽子又称为角黍、筒、水团、白团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等。
粽子馅荤素兼具,做法花样百出,充分体现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端午节最著名的体育活动当属赛龙舟,关于其起源有很多说法,在不同的地方对于赛龙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解释。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追悼屈原。
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罗县,龙舟竞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朝庙,披红布于龙舟之龙头上,将龙头供于祠中祭拜,之后再安回船上。
在屈原的家乡秭归,也同样有赛龙舟前祭拜屈原的仪式。在划船过程中,人们喊的口号是:“何在!”可以解释为是在寻找投江而死的屈原。
而君攸现在投身的世界是前世的平行世界,和前世大多一样,
只是从宋代开始分支改变,没有被推翻改朝换代,现在还是宋代,朝廷还算清明,当朝皇帝也算得上是明君。
相对前世后面清朝后期来说,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女子的束缚没那么重。女子可以不带面纱的逛街,也可以骑马。
朝廷鼓励寡妇改嫁,鼓励生育。除了家风古板的家族一般女子可以和离回家。
女子15岁及笄,行笄礼,之后可以嫁人;
男子20弱冠,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
端阳节观竞渡(看赛龙舟)那天,君攸全家除了君祖父君祖父年纪大了,不愿去凑热闹,喜欢清静没去外,其他人带着奴仆坐在观景楼提前订好的包厢外观看赛事。
大街上热闹非凡。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
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塘河上来去如飞。
两岸看龙舟的人都大声呐喊,有的还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
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青年桡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汗珠兀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
击鼓的人更是兴奋异常,纵身一跃,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让人担心那鼓会不会被敲破。
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两只龙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岸上的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待到分出胜负,又是一阵的欢呼声夹杂几声懊丧的叹息。
君攸和一些女孩子等小孩子因为个子小,站在观景楼护栏边上往下看,看的清晰一些。旁边有仆人照看。
这时,君攸旁边的小姑娘突然像是被推攮一下,摔出护栏;她情急之下求生本能的拉住君攸的衣襟,把君攸也拉拽出护栏。
随后,君攸又感觉旁边几个孩子不知是受惊还是怎滴,掉下来好几个。事件发生的太快,大人和奴仆都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的拉住几个孩子。
在一阵惊呼下,场面慌乱了起来。毕竟掉下去好几个孩子,而且都是当地有势力的家族孩子。
幸好观景楼沂水而建,君攸他们没有摔倒地下,不然会有伤亡。
不过现在也没好过,都掉入划龙舟的江中,不过这时会水的人们纷纷跳河救人。
君攸会的很多,但是不会游泳,加上掉入水中后被呛到了,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