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人们很快就适应了养老院生活,每天去给百姓或者孩童免费教学,既有养老的地方,衣食无忧;又放松了身心。
每日都有事情做,还受世人尊敬,仿佛自己是正常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
经过朝廷和百姓的宣传,每天来养老院学习的人很多。学会的也很多。
甚至有些年老的艺人自己加入,这是个意外之喜。对于这些有手艺的老艺人,如果有后代抚养,君家则会给一些钱财当束脩,老艺人们纷纷不要,只让自己的孩子来养老院跟随这些宫人或者大夫学习一二就很满足了。
毕竟这些技艺在外面有些是传家之物不予外传,想学都不容易学到;
有些是家穷,目不识丁,经常受人哄骗上当,现在有人免费教学识字和算术,真是用于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没有人养老的就和宫人们一起免费住进养老院,享受和宫人一样的待遇,还为其养老,很受老艺人们感动和心动。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艺人过来投奔。形成了良性循环。
君攸还提出许多来自现代的农耕工具改进思路给艺人们,让他们慢慢摸索改造。
君攸上辈子出身乡下,加上第一辈子,多少见过农耕工具,但是具体的就不会了,只能提出大概思路,具体做出来还要这些专业人士来研究了。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人们集思广益,同力协契之下,真做出不少利国利民的工具。很多艺人还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很是高兴,更有干劲了。
君攸还利用养老院赚到的银钱(皇帝的奖赏,百姓的赠与)经过君家的同意知会皇帝然后捐给了慈幼局(古代孤儿院),
并让懂事的孩童去养老院学习,还让大一点的孩子学习的同时帮助养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月银,让其以后有生活资本。
君攸还通过君父向皇帝进言 ,在养老院请专业人士来给百姓普法,减少犯罪几率等。
君攸把能想到的,在这个时代能做到,做起来也不突兀的事情都一一提出,慢慢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在这一切事物慢慢走上正轨,自己可以脱手后,君攸就收拾行李,带着侍卫和仆人,与阳子公公一起走上预定好的旅游路线,顺带学习能学的东西,品尝各地美食。
医术,厨艺等技术类一般这个时代不外传。君攸是看看有没有机会学习,不然只能品尝一下,涨涨见识了。
不过路上还是被君家亲人以不放心为由,把君攸大侄子,二侄子,三侄子,四侄子,五侄子都塞进君攸的队伍,君攸拒绝不得只能带上。
要不是其他侄子太小,女孩不方便,君家亲人恨不得让她全带上,反正君攸是郡主之位,有朝廷配置的侍卫和仆人,家族又另外增加了一些,足够安全。
出行车马也足够舒适宽敞,君攸已经把车轱辘进行改进,还把水泥的大概方子给君父,让他找人研制了出来,
具体的君攸也不知道,只知道大概的,还是以前无意中翻看小说时随意看了一眼。
现在朝中官路基本都已经铺上水泥路,所以出行也方便舒适很多。君家人根本不担心,反而有人带小孩,高兴都来不及!
而且君攸学识过人,君子六艺样样精通,如果不是女子身份限制,也是宰相之才。
由她教,君家人很放心。再说男孩子要多出门游学,开阔心胸,贴近民间生活,了解人间疾苦,增加阅历和见识,为以后生活和当好官奠定基础。君攸无言以对!
君攸他们一路上慢悠悠的驾着马车顺着官路行走着。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就下车游玩一番。
每到一个人多的地方就进行义诊,免费给人们看病开方子。还把京城养老院的情况宣传出去,积极配合朝廷推广各种种植技术和工具的传播,
以及派人去君家,让君家帮忙在君攸考察好的地方买地,经过皇帝的同意以皇帝的名义建造养老院,并派一些愿意过去生活养老的宫人和艺人去教授百姓。
还把君攸所写的医术传播开来,免费让人们习得。科普一些医学常识,和生活常识,改善人们的生活,也获得很多人的真心感谢。
皇帝因此也得到了很多称赞,很是高兴,顾又加封君攸为明熙长郡主,正一品。
旅途中,君攸一路上放松身心,走向自然,走向绿色的田野,享受它独特的风采。
有时候去亲自带孩子们去爬山摘果打猎,下水戏水捉鱼,顺便在山水游玩间教侄子认识一些药材和生长环境,以及一些可食用的菌菇和浆果等。
还和侍卫和山民等学到一些根据观察环境和动植物的动态来判断天气,找水源等等一些很有用的生活小常识。也许那一天不经意就用到并帮助自己脱困。
上一世君攸忙着学医和工作等,加上精力有限,这些生活小常识她还真不太了解,现在学起来很有意思,和侄子们一样学的津津有味,很是用心。
比如怎样能抓更多的鱼,怎样在水里抓住鱼,怎样制作鱼叉在水里叉鱼;
又或者怎样爬树最快最稳,怎样制作动物陷阱,猎取猎物等等。
侍卫或者仆人找到好的食材或者猎到的野物,君攸还会亲自下厨做饭烧菜,一伙人吃的满嘴流油。
君攸还把自己想到的简单方便易学又美味的菜谱教给仆人和侍卫,以及一些有缘人,让人们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美食,改善生活。
路上如果碰到不平的事情,也会暗中调查清楚,然后让人秘密送进皇宫,交给皇帝派人去调查一遍处理,君攸不会参合进去,只会提供情报。
就这样慢悠悠的游玩之行中仍然让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