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在君攸带领全部属下官员忙起来后,不知不觉就过完新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磨合,君攸熟悉了每个属下的才能和脾性,能够很好的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安排他们要做的事情。
每个下属也熟悉了自己稚龄长官,纷纷被他的才能所折服。也被君攸干实事,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心所影响,所有人都朝气满满,干劲十足。
“大人,您找属下有何吩咐?”户书刘亮问道。
“嗯,叫你来是商量春分时期,大地回春,我准备在春耕之后,在适当的地方种植一些果树林和竹林,以后有大用。
你掌管掌户口管理,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这次你把这些预算计算一下,交给我,好了再请其他人一起商讨一下省钱又能把事办好的法子。去吧!”君攸说道。
“诺!”
“大人,您让做的那些农具,属下已经带人先行试用,效果非常好,最起码节省了一半人力。
下属也亲自下田耕种,比以前舒适很多,干一天也不觉劳累。而且耕地比较深,一遍就可以直接撒种,轻松很多!大人大才啊!”王桂激动的真心赞叹道。
之前看到图,就感觉做出来效果一定好,等真正做出来,才发现自己的估量还是太保守,亲自去耕种,才感觉里面的奇思妙想,效果惊喜万分。
“嗯,那就好。吩咐下去,全郡工匠努力制作这些农具。并在官府附属的铺子,平价卖与百姓。
在春耕前期,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改良的农具推荐给农户,好节省农户的耕种时间和人力。多出来的人力正好府衙之后要征用。不过,会给钱,不用担心。
这件事与府衙教授们配合!”君攸说道。
“诺!”
“君文!”
“属下在!”
“你回族地一趟,看下我临走前教给大爷爷优化良种的方法进行的怎么样了。我这次又教了你一遍,你可记住方法?”君攸问道。
“属下记住了。这就回族地查看,有不对的地方,再细细说给族人听。”君文说道。
“嗯,让大爷爷看着点,尽量今年全族的耕地里都种上帅选过的良种。记得把府衙里做好的农具带回去一部分,够全族使用即可。良种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可能办到?”君攸问道。
“诺!属下一定办到!”君良郑重的回答道。
“请铺长房王鑫前来,本官有事吩咐!”君攸吩咐随从道。
“诺!”
“你派人把这些农具和图纸,快马加鞭送与京城,不可耽误。这是奏章,收好!”
“诺!属下这就去办。”
所有被安排到工作的人都知道,君攸是为了他们好。这些事情如果成功,那么不光君攸高升,作为这些事情的负责人,自己也会得到奖励还有升官,以后自己的政绩也会留下一笔。所以每个人都积极地、效率极高的处理君攸交代的事情。
......
明清以前,臣子给皇帝上书陈事的叫奏章。
明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所谓票拟,就是商量过所奏之事的处理意见,减轻皇帝脑力劳动。。。)
奏折只有清朝才有。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露,朝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皇宫,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皇帝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皇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
4、收回朱批奏折。
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
皇宫,明兴帝正在处理政事。
“陛下,通政使司郑清大人求见。”总管太监俯身说道。
“宣!”
“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平身!”
“今天怎么有空来见寡人了,平时不是忙的脚不沾地的。听母后说,靖王妃进宫和她聊天时说要给你定下亲事,你以太忙拒了。母后还对寡人好一顿说教。怎么,现在你这个大忙人有时间来了?”,明兴帝调侃道。
明兴帝与郑清乃是嫡亲表兄弟,当今太后与郑清的母亲是亲姐妹。
“陛下,您别打趣臣了。你是知道的,我常年在外,希望娶一位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子为妻。
可家中长辈给我相看的闺秀们都很优秀,但是都是安静的性格。喜欢陪她们抚琴作诗的。臣哪有时间啊!
而且弟弟我也真怕大声一点,她们误会哭鼻子就头疼了!”郑清说到最后连尊卑都不管了,直接叫明兴帝哥哥了。
“哈哈哈!谁让我们的郑大人小小年纪便是通政使司了呢!长得仪表堂堂,不知道迷倒多少京城闺秀!哈哈哈!”明兴帝大笑打趣着表弟。
“陛下!别取笑弟弟了!”郑清面瘫着,试图打断明兴帝的取笑。
‘看来和陛下关系太好也难,取笑自己一点也不客气!’郑清无奈的想着。
等明兴帝笑完了,郑清行礼道:“花郡知府君攸进呈奏本,并带回一些农具。具体的还要陛下自己看。”说完,郑清把奏本双手呈上。
“哦?这马上要春耕时节了吧?难道有什么困难?”明兴帝拿着奏本说道。
须臾,“好!好!天佑我朝!不愧是我看中的义弟!天佑!这个字起的好啊!哈哈!”明兴帝看完奏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