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放心,我这把老骨头还是很康健的,这次随你赴任还是可以的。”看着对自己濡沫万分的孙子,大爷爷只感觉自己心里软乎乎的,疼爱的心没白费。
而且自己的亲孙子君良因为制作水泥有功,也被上面奖赏,赐为八品官了。虽然品阶不高,但是对于以前没习得多少字的孙子来说,已经是邀天之幸,从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跟在堂孙手下办差,以后肯定还会找机会提拔他,前途光明。其他族人也都有建树,整个家族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
就这样,君攸带着一部分族人远去东北枫杨郡赴任。这些年,几位姐姐除了最小的一位姐姐刚刚出嫁外,其他的姐姐都已经嫁人生子。
所以这次赴任只有自己的长辈们,君攸家君攸负责所有长辈的养老,长辈去世后摔盆等问题。大爷爷一家。其他的都是年轻的族人,基本上都是家里除了负责养老的老大之外的小一点的孩子,跟着君攸寻求更好的发展。
君攸离开花阳郡时,所有百姓和下属都舍不得这位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郡守。老百姓纷纷拦路,把酒痛哭着,所有人痛哭流涕,君攸一行人无法成行。
君攸伸出自己的臭脚丫子,主动的让老百姓脱掉自己的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百姓会经过精心的包装,然后把他钉在城门上供着,让人瞻仰参观。这就是‘遗爱靴’。
爱靴并不是老百姓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宋清关时的一个意外的收获。
这个故事也挺有意思,说这个唐代有一个官员名字叫崔荣。
他在担任华州刺史的时候做了许多的好事,所以他在离任的时候,老百姓舍不得他走,就拦在路上。
可是没想到用力过猛,老百姓就脱掉了这个崔荣的官靴,但是老百姓却是如获至宝,称之为一爱靴。
于是脱官靴后来就成为官员离任时的一种意识了。官员离任走的时候,如果有老百姓拦路,官员的就会伸出自己的臭脚丫子。
事后,君攸靴子就被脱去了六十余只,准备的都很充分吧。还收到了老百姓自发送的万民伞多达千余把。让君攸的美名再一次在天下传唱。
三个月后,经过长途跋涉,君攸一行人终于千辛万苦的到达目的地——位于东北的枫杨郡。
离开南方花阳郡时是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天,每个人都穿着簿春衣赶路。历经3个多月到达北方,本应该是穿夏衣的天气,却还是重新穿上的春衣。早晚还要穿上薄冬衣!
看着比最初花阳郡人烟还要稀少,土地却大的多的古代大东北。君攸手里握着一捧肥沃的黑土,笑了。“哈哈哈!这是个好地方啊!我一定要让这里变成朗国的宝地!”
在场的属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以为长官是不是初到北地,不习惯。加上见郡县太过贫穷,人烟稀少,受刺激了。
纷纷担忧地看着君攸,族人们还私下告知了君攸长辈。导致大爷爷等人连续好几天对君攸嘘寒问暖的。
一开始君攸没注意,后来知道后解释了好几遍,才勉强让长辈们放心。
“看来我要尽快把北地发展起来,不然家人快操心坏了。”
东北在古代称为营州、辽东、关东、关外、满洲。而君攸现在可能是受前面穿越者的影响,就称呼为东北。
此地现在以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放牧业为主。
此时的朗国可以以元朝的国土大小来定义,整个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君攸所任职的枫杨郡,位于黑龙江区域,占地之广,大概是一个省那么大,百姓人数却只有一点点,真正意义上的地广人稀的地步。
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1:古代东北天气过于寒冷,一年一半的天气处于寒冷气候,出行不方便,购买力不强,商户也就少,人为了更好的生存,也都往南移居。
2:土地虽然肥沃,但是种子质量不行,种植方法也不对,加上百姓少,种植的人就少,恶性循环。导致现在东北这个天然宝库被放任至今,全都以畜牧业为主了!
到达东北,君攸立马想到要种植的适宜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稻谷、大豆和高粱等。这些种子君攸这些年来,在南方已经优化过,也带来了一大批。
君攸把良种分别运给自己管辖下的各个县,村。并让府邸教授陪同下属一一讲解种植方法和注意的点。确保每个百姓都知道这些粮食的好处与种植方法。
东北主要种植玉米、稻谷、大豆和高粱等,是华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其中玉米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而稻谷则是最为古老的粮食作物,稻谷种植历史最久,东北也是大豆的主产区,且还出产大量的高粱。
除了粮食,君攸还想起了甜菜制糖。
古代华国最早的糖,除了蜜糖外,主要是麦芽糖。麦芽糖在当时有很多名称,如饴、饧等。制糖特别是麦芽糖在华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除了麦芽糖,古人也用甘蔗来制糖。至于甜菜制糖则出现的很晚了,华国虽然自古就有甜菜但多作为药材或蔬菜。直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用其制糖。
而在朗国此时也是如此,仍然并未制糖。
“糖”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甜味剂,随着科技的发展,糖的种类也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它固有的“甜”味而成为人类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但在古代吃糖可没有现代这样容易,糖由于成本高、工艺复杂而只能是贵族吃得起的奢侈品。
直到发现制作另外一种“蔗糖”,糖才成为了一种比较普及的百姓食品。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仍然是不能常吃的奢侈品。现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