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黄天之世> 第三百八十章:风起(二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章:风起(二合一)(1 / 3)

安平国,信都。

这里曾经是安平国的郡治,因为地处冀州中央,交通发达,因此商业繁茂,人口稠密,极为富庶。

除了光和七年那一场席卷天下的骚动外对其略微造成了影响外,其余三州的动荡一次也没有影响到这座繁荣的城池。

只是这安稳和繁荣一直持续到中平五年的十月,然后便被一声巨响所打破。

呼啸的巨石杂碎了土石筑成的信都城城墙,黄巾大军在许安的带领下,轻而易举的攻破了信都城,安平王逃走,而安平王府多年来所搜罗的钱财也便宜给了黄巾军。

昔日飘扬着汉军旌旗的信都城,已经全部换成了黄巾军的旌旗。

但许安并没有进入信都城,而是带着并州黄巾军主力,将营垒立在了信都和阜城的中央地带。

黄巾军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为了让四州的百万黄巾,能撤入并州境内,拒守城池根本毫无用处。

汉军也不会急于去收复沦陷了的城池,他们的目标也并不在于此。

敌人越反对的就越要做,敌人越要做的就越要反对。

黄巾军想要将四州黄巾转移入并州,那么汉军的主要目标,自然是阻止四州黄巾军安然进入并州。

他们的所要攻击的,正是四州黄巾主力。

四州黄巾自从起义之时,便已经在汉军的眼中变成了叛军,再也不是什么普通的民众,他们已经成为了蝗虫,成为了‘蛾贼’,成为了移动的军功。

攻守之势在四州黄巾军步入安平国时,便已经转变。

现在的局面主攻方变为了汉军,而黄巾军则变为黄巾军。

汉军主攻,黄巾主守。

信都西方,黄巾军大营。

黄巾军营垒上,旌旗如林一般,一眼望去,皆是走动的黄巾军巡卒。

营垒之外,一队队黄巾军的骑士骑乘着战马奔驰在外。

八千余名并州的义从,乌桓的突骑被许安派遣了出去,分布在信都的北面,还有堂阳的附近,监视着北方颜良、文丑部和南方卢植所率领的冀州军主力。

现在黄巾军大营之中,只有骁骑营、陷阵营、武卒和黄天使者。

营垒中军大帐之外,一面土黄色的大纛旗迎风飘扬,劲风鼓荡,大纛旗猎猎而动,疾风展开旗帜,露出了一个由墨笔勾写而出,大大的“许”字。

大纛旗不远处,修建着一处颇为高大的看台。

此时许安正端坐于胡椅上,在这高大的看台上俯瞰着台下的景象,看着井然有序的营垒,还有营垒之外游走的警戒骑兵。

虽然汉军并没有任何机会越过南北两面的并州义从和乌桓突骑,但是黄巾军并没有因此放松分毫,他们依旧一板一眼的按照许安编写的教条,一丝不苟的执行着许安的军令。

这些都是黄巾军长期训练而养成的习惯,黄巾军的中下级军官,多是起于微末,他们在起义之前,在加入黄巾军之前,并未接收过任何的军事化训练,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

而正是因为他们如同白纸一般,所以也给了许安挥毫泼墨的的机会。

最初的训练的办法,还是许安最初进入太行山中时,占下了鹿台山后为了训练三家子弟,书写的一套极为简单的练兵法,其中训练的方法,多是队列,军阵,类似于后世的普通军训内容,许安后来不断完善,并将其命名为《步兵操典》。

而《步兵操典》也没有一尘不变,而是随着黄巾军的地盘势力不断扩大,而不断改进。

后来,阎忠也加入了编写的过程之中,徐晃、张燕等军队的主官也提供了不少意见,还融合了一部分鹰狼卫收集的普通军卒的意见。

现在的许安编写的《步兵操典》已经是颇为完善了,时至今日,已经不再仅仅只有练兵的方法,还有对于军官,军卒的详细要求,以及战场上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如何应对。

而且为了防止《步兵操典》的内容泄露,许安又将《步兵操典》细分成了数个等级,从普通的军兵到什长,到队率,到屯长一路到军司马,到校尉和将军都是各不一样。

完整版的《步兵操典》只有许安一人持有,甚至连阎忠都没有看到过最完整的版本。

“北方冀州军,颜良、文丑两部已经抵达安平国武邑,据悉,两部总兵力应该在六千以上,骑兵约有两千余人。”

“南方冀州军主力,主帅是中郎将卢植,兵力超过两万,步骑混杂,处于漳水北岸,我军尚未得知冀州军主力步骑具体数量,只知总量。”

“幽州军总兵力兵力约有六千余人,由平北中郎将刘虞带领,现已抵达安平国南深泽,正处于我军屯驻点鄡县的正北面,约有骑兵两千余人,步卒四千余,其中好像步卒尽皆是来自西园的禁军。”

一名背上的革甲上插着负羽的黄巾军信使,半跪在地上,向着许安仔细的禀报着最近送来的信息。

有着骑兵的优势,黄巾军可以轻易的获知汉军的动向。

许安双目微眯,如今已经是十月十九日了,汉军的速度比起他和阎忠两人预估的最快速度还要快上了一筹。

阎忠站在看台的一旁,双眉紧锁,看着身前桌子上的地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