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就增加了一百来人,宿舍还没有建好,他们还说没关系,他们可以随便搭个窝棚睡觉。
人多了之后,洛子宁就觉得有点乱了,还得更细化一下分工,比如得弄出一个运输的部门,专门管运送这些砖头。
而且烧砖也不能只让老厂长一个人来了,这样可供应不上,他就让老厂长赶紧从他那些儿子侄子里挑些人去烧砖,或者从工人中挑选些人当徒弟,跟着他一起烧砖。
老厂长也是个想的开的人,现在这砖厂都已经不是他们家的了,几个儿子和侄子都当了砖厂的领导层,都不用干活,只要指挥手底下的人工作就行了,厂子还跟他们家的厂子似的。
而且工钱一直在涨,他们一家都把家里的宅子翻修了,每顿饭都能吃饱,最高兴的还得是他的小儿媳最近还怀了孩子,王妃说过,他们家的孩子以后长大了,只要有能力,还可以接替父辈的班。
能过上这种好日子,全靠王妃,他家里人在厂子里工作看似还跟以前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这厂子已经不是他们家的了,他们只是再王妃手底下工作,这手艺早晚是得交出去的,不然他都觉得亏心。
王妃发话之后,他就挑了几个看的过眼的人当自己的徒弟,他挑的那几个人不仅人品好,他还看中了对方是父母双亡,家里也没有兄弟姐妹,他不仅仅是把这几个人当自己徒弟,还当成干儿子。
新来的员工洛子宁把他们分成了两拨人,一波人去建造宿舍,一波人再建造个食堂。
以前的一个食堂都不够吃了,每天挤的好多人都要端着饭碗蹲在门口去吃,他算了算人数,说再建造两个食堂,并且还挂上了牌子,上面写上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
他甚至想几个食堂卖的饭食不一样,不仅让他们吃饱,还要有趣味性,不然每天过着一样的日子,容易让人麻木,让人没有斗志。
新盖了食堂,就要有人去做饭,之前的食堂是用老厂长家里的媳妇们去的,他让厂里统计了一下谁家有老婆,有姐姐妹妹或者四五十岁能干活的老娘都可以报名去食堂做饭,给工钱。
并且他还在砖厂里建造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说是幼儿园,其实就是个小房子,想去食堂工作又怕没时间看孩子的,可以暂时把孩子放到这个幼儿园里,又雇佣了两个年长一些有耐心的婆子帮忙照看孩子,这婆子也从工人的家属里选择。
最开始洛子宁害怕没人想让自己老婆去食堂工作,毕竟去食堂不仅仅是要做饭,还要给他们打饭,古代人封建,能接受让自己老婆或者妹妹甚至老娘去抛头露面么?
可是没想到只要家里有老婆的都报了名,他们觉得食堂一天就做三顿饭,也不用出去风吹日晒,也不用去搬砖劳累,一个月也能赚一百五十文钱,不比他们轻松多了,做做饭又不是做不正经的事,谁不叫自家婆娘过来才是脑子犯傻呢。
甚至还有个人把自己拄着拐棍的七十来岁的老娘带来了,问问能不能让她也来做饭。
洛子宁看到这人的老娘,还以为九十多了呢,一问七十几岁,他很诧异,七十几岁听着是年纪很大,但是他记得穿越前,他家邻居大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接孙女放学,跳俩小时的广场舞,一点都不显老。
可是古代生活苦,才闹得这七十几岁的人跟九十多岁一样。
他赶紧拒绝了,生怕这老太太稍有不慎累死在食堂。
洛子宁看了一下食堂工人的人选,来了三十多人,年纪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洛子宁全都要了。
他整天忙进忙出的,时间飞快的过去了他都没有注意到,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院子里的树长了绿叶,他才意识到,这是快夏天了吗?
他也没有心思想着叫霍令之一起去踏青了,又风风火火的去种地了。
他把早就发好苗的水稻拿到地里去插秧。
程老板帮忙雇佣的那两个人是夫妻俩,四十来岁了,从懂事起就开始种地,但是也没有种过水稻,洛子宁给他们演示了怎么插秧,以及要怎么照顾这些水稻。
他们学的倒是快,也老实本分,洛子宁还给他们在水稻田旁边盖了个小房子,让他们就住在田边,还能帮忙看着些。
王妃种水稻的事情传扬出去了,就连砖厂和酒厂的工人们也都听说了,他们这边就没人种过水稻,他们心里觉得可能是成不了了,可是他们又怕真的失败了洛子宁会伤心,恰巧这片田就在酒厂和砖厂的正中央,这些工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去帮忙除除草,捉捉虫,求老天保佑这水稻一定要能成功啊!不然王妃得伤心死了。
他们看到水稻长高了,也跟着开心,看到哪一株苗枯死了,也跟着难受。
……
另一边,程老板在酒厂开始生产之前,带着几十坛酒去了临城。
李老板等他等的望眼欲穿,每天都趴在门口等着程老板过来,今天上午他坐到门口等着,想着今天程老板能不能来?
小二都看不下去了,想说自从琼浆酒卖疯了之后,他们老板就成了望夫石,天天盼着程老板过来。
每次程老板过来,都带上二十多坛酒,可是他们城市大,人也多,这城差不多能有七八十万人,都知道了他们家的白酒好,二十坛酒一瞬间就没了。
以前他怕程老板的酒厂开起来了,生产量高了,就不止有他们一家卖酒的了,可是现在酒不够卖,他自己想喝都舍不得喝,恨不得程老板家的酒厂赶紧开起来,他也可以敞开了随便喝。
今天他在外头坐了一上午,酒瘾上来了,馋的不行,本以为程老板不来了,难受的起身要往里头走,远远的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