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地界,自从四月开始就一直没落过一滴雨。眼看就要夏收,若是旱情继续,不说会不会影响收成,甚至有没有收成,都是个问题。
以往朱塬总能给出各种建议,但这一次,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回答,让老朱失望。
没办法。
按照信中说法,天气是最变幻莫测的一件事,无法凭借人力改变。当前状态下,朝廷应对水旱,只能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来解决。
问题是,天下初定,朝廷还腾不出手兴修水利。
读完这一段,这小半年来越来越习惯有事就问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老朱倒是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精通天象谶纬之学的刘基。
或许,也可以写封信问问自家这位老部下有没有办法。
第二件事,受到第一批运粮船队从山东带回的铁矿和煤炭启发,朱塬建议老朱在山东沂州设立两家公司,沂州钢铁公司和沂州煤炭公司。
沂州盛产煤铁,两家公司,恰好可以构成一个冶铁组合,生产出来的钢铁不仅可以制作兵器和农具,供应北伐大军和地方生产,还能够将相应原材料通过运粮船队输往南方。
浙东是缺少煤铁的。
去时粮食来时煤铁,也可以最大程度利用船队运力。
再就是,两家公司还可以为大批山东流民提供就业,进而稳定地方。
事情本来就已经在做。
老朱明白,这算是一种规范化,就像朱塬在明州开展海捕一样,通过官方的组织协调,最大程度激发生产力。
因此,当然没意见,打算稍后就拟诏给上任没多久的山东行省参政汪广洋,让他照办。
第三件事,朱塬说起营海司近期招募的一批吏员。
大概上百人。
另外附带有这些人的详细档桉。
招募吏员,除了营海司本身一直缺少做事人手,朱塬主要也是为营海司的后续布局考虑,毕竟北到山东南至两广,都已经并入大明版图,既然明州的海捕生产已经见了成效,就该趁热打铁,将这种官方主导大型海捕的模式推广出去。
朱塬的计划是明年,整个大明沿海的鱼获产量能达到200万到300万担级别。
因此,除了这些具体做事的吏员,各地营海分司的主官,朱塬也希望老朱能尽快选派。
明年达到200万到300万担渔获产量,这已经相当于一个行省的粮税进账。一个行省啊,也才两年时间。计划十年,创造又一个大明财政营收,老朱已经不怀疑。
老朱只是再次觉得,天佑俺朱氏啊!
于是,对于第三件事,老朱的想法依旧是让朱塬便宜行事,包括各营海分司的主官,自己会给出一些备选,但,若朱塬自己那边有合适人手,还是以他优先。
主要三件事之外,还有一些琐碎。
比如对正在进行的夏汛海捕成果的简单汇报。
以及,那边近日又在编写甚么书籍,还说暂时就不送来了,免得老朱分心。
老朱对此只是笑骂一句。
看完了信,老朱一时没有去拿其他,也没有写回信的意思,而是对一直耐心侍立在旁的闻造说道:“这样……你尽快回明州,就一件,让塬儿交接了明州那边各项事务,立刻返回金陵。你就告诉他,俺打算下月启程去往汴梁,计划在北方待三月。”
老朱相信,同样对《天书》一清二楚的朱塬,听到这番话,就会明白自己的打算,乃至让他返回金陵的意图。
闻造听到老朱吩咐,抱拳道:“若事情紧急,职下立刻就出发?”
老朱摇头:“不必如此,明早再启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