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洪武生存指南> 第104章:又病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又病了(2 / 3)

打发走闻造,因为暑热也是一身单衫的老朱便又处理起了满桉的军务。

上月十六抵达汴梁,已是半月时间。

定下计策,当下很多事情推进都算顺利。

西线。

徐达前些日子亲自带兵三万出了潼关,已经与盘踞关中的李思齐部打了几仗,因为既定的策略,明军故意示弱,没有太过推进,双方因此僵持下来。

确认徐达西进的消息肯定传往北方,当下徐达已经在秘密返回,只留下自己的纛旗,所部由傅友德接替,继续与李思齐纠缠。

西北方向。

上月中旬定下计策的第二天,常遇春就同样率兵三万一路压迫到了太原城下,王保保退入城中,做出了固守之态。

王保保闭门不出,常遇春同样留下纛旗,匆匆返回。

所部由冯胜接替。

老朱给出的军令,攻城继续,也不能太急,若能打下太原,那是最好,打不下,只要能僵持到大都之战结束,也算冯胜一功。

这其中的破绽其实很明显。

常遇春从来攻掠如火,冒然改变了策略,开始转向僵持,以王保保的聪慧,肯定能看出异样。

老朱却不太担心。

从年初开始,因为元廷内部的争斗,王保保已经与大都彻底翻脸,甚至一度杀尽了太原城内的所有朝廷官员,至正帝也褫夺了王保保的所有职位封号。

按照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判断,王保保骨子里依旧是忠诚于元室的,但,以大都那对父子的昏昧,除非到了绝境,否则,不会与扩廓讲和。

当下,明军表面上没有直逼大都,而是转道向西,至正帝父子肯定很乐意看到王保保兵败,更不会轻易与对方接触。王保保又是骄傲之人,再是忠诚,大都那边不给他一个说法的前提下,也不会把自己热脸贴过去。

因此,王保保就算看出端倪,大概率也不会告知大都。甚至……就算告知,至正帝父子能信吗?

再就是北线。

同样按照上月中的计划,老朱派遣了自己的外甥李文忠步步推进,已经顺利拿下了沧州。

根据前线传来的情报,攻下沧州时,大都方向确实有所异动。

不过,当元丞相也速一战打败了李文忠,杀伤明军将近两千人,并且通过凿船堆石方式将沧州通往大都方向的卫河连续填塞了数十里,双方在沧州一线僵持下来,大都也重回平静。

这也是一个问题。

李文忠资历终究不如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因此,元廷根据老朱的人事部署,判断明军短期内不会北上,再加上元丞相也速填塞了运河,又给大都了一份安全感,算是稳住了至正帝父子。

问题是,运河真的很重要。

若不是有某个暗度陈仓的计策,明军下一步的进兵路线,就是沿着属于京杭大运河北线联通黄河与大都的卫河一线,一路北上。

沿水路而进,这是明军一贯的做法。

毕竟明军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以及,还有关键的一点,这么做,可以一路通过水道补充给养,既减少对民夫的征用,又降低路途的消耗。

传统大军远征,往往是十万大军,要跟随数十万民夫,明军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凭借水路河运,哪怕当下前线已经北到沧州西出潼关,全军征用负责后勤的民夫也还不到10万人。

当下,元丞相也速填塞了卫河,到时候,沧州到大都的一段,明军就只能转向陆路。

好在这本就是既定的策略。

河运可以输送大批给养,但要说速度,少量船只或许比陆上要快,但十万级别的大军转进,还是走陆地更快捷一些。

问题是,后续的给养输送,也只能走陆路。

若是大都围城旷日持久,那就会很麻烦。

无论如何,北方顺利关门之后,这边也发动突袭,先围了大都,再说其他。

各部前线部署完毕的同时,就在两天之前,常遇春也带着第一批一万五千精锐骑兵沿黄河而下。

因为明军大部分都是南人缘故,这些年,老朱那怕非常重视,当下聚集北方的总计38万大军,骑兵数量也才3万出头。

马倒是不太缺,主要是缺人。

骑兵太难培养。

常遇春这次直接带走了一半,还是最精锐的一半,也算老朱压了重注。甚至,这一万五千人,老朱一次性给了三万匹马,将来在直沽登岸,将会一人双马,直奔大都北方的居庸关、古北口等各个隘口。

人还没什么,三万匹马,从水路运出,也废了很大一番力气,老朱为此特意从来州秘密调遣了一批海船过来。

老朱也给常遇春下了严令,这一万五千人,哪怕打光了,也要把‘门’关上。

当然,暗度陈仓的兵力,不会只有这一万五千。

接下来,还有三万精锐步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