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
纪炀从引种,到育种都很上心。
引种也是技术活,要看种子的情况,更要看种子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种的时候更要治病虫害,更有杂交育种这种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两种稻子种在一起,总能有更强壮的出来。
杂交出来一直到三四代,说不定还不能稳定。
纪炀跟着农人给田地里的稻子剪掉不开颖的小花,再看着农人熟练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轻薄的防水纸袋塞好。
整个皇庄的农人,成千上万次完成如此细致小心的操作,为的就是给皇上,给天下培育出良种。
除了稻子小麦之外,还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进行。
估计死了多时的长公主都不知道,她这个没建成的园子,竟然在做这等利国利民的事。
检查过田地之后,纪炀被平安扶着出来,身上不少泥点,这边的农人已经习惯了,连忙让人取水。
纪炀笑:“没事,穿个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点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已经傍晚,该回家了。
今日查验很有成果,回去之后要一一记录才是。
纪炀穿着衣服,平安低声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纪炀自然知道,开口道:“随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过纪炀对平安说:“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还没出月子。”
回汴京之后,平安家人便帮他张罗了婚事,纪炀自然也随了礼。
对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当初能跟着去偏远之地,足见是个可信又正派的。
之后跟着他也算走南闯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极有体面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说到平安,纪炀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现在有四五个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当爹。
两辈子为人,头一次当爹,还真有点兴奋。
平安在自己少爷面前是不需客气的,可还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给我家安置的院子距离伯爵府很近,不耽误事。”
平安一家现在无比庆幸,他们这个傻儿子跟着伯爵府嫡长子出去。
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面,谁知道会有这样的机遇。
他们家本来全在庄子上做活,自从平安回来之后,纪大人把他们家的身契放了出去,还给了两间铺子做营生。
要说他们也能住到伯爵府,纪炀却道:“平安并非家仆,还是给你们另置一处院子吧。”
这话让平安无比感动。
住在伯爵府是体面的,可他又不是家仆,他也是正正经经的平头百姓。
纪炀给平安家铺子的时候,自然跟娘子商议过。
林婉芸肯定没意见,如此忠心的手下,岂是两间铺子,一处宅子可比的。
纪炀收拾好东西,翻身上马,忽然想到如今是四月份了。
再有一个多月,便到五月二十。
如此算来,他到承平国这个时空,已经有十一载。
这十一年里,经历了太多。
他也从十五六到如今的二十六七。
竟感觉,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不知是不是要有孩子了,纪炀心里莫名多了些感慨,对未出世的孩子更多期待。
他们这边收拾利落,走得也利落,那边金家二公子还在安置从应天来的农人。
这皇庄的土地很紧张,被召集过来的农人,谁不想立功,谁不想养出好种子,所以后来的农人只有经过协调才会有土地可用。
金家二公子觉得,他在应天的时候就没那样憋屈。
应天金家,多大的名声。
连先皇都高看一眼,如今却要在这伺候庄稼。
纪炀也是,他好歹是武侯后人,伯爵府嫡长子,伯爵府实际掌权人,怎么一点也不体面。
还自己下田地?
金家二公子在应天的名声很是不错,少年成才,兄弟和睦,应天府哪个不知。
但在汴京这地方,总拿他跟纪炀比较。
他跟纪炀没有可比性,他是知道的。
不过他好歹是外戚,是皇上的亲戚。
这话肯定不能乱说,他爹,他哥都让他小心谨慎,还